当下,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电子阅读、自媒体阅读为代表的“新兴阅读”兴起,这种知识呈现“碎片化”的阅读,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在林林总总的阅读方式中,应以什么样的方式为主,值得深思和讨论。笔者感到,相比碎片化阅读而言,系统性阅读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本领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守传统的系统性阅读这块精神高地,把读书作为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首要方式。
全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兴阅读”,这是时代的进步。年轻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新兴阅读”更感兴趣也不难理解。况且“新兴阅读”本身具有更新快、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等诸多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花在浏览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了,留给读书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了。“新兴阅读”肯定比不阅读要有好处,对从来不看书的人来说,通过“刷屏”能够接触一些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也是很好的,但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读屏”上,就值得商榷了。这种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性不够、选择性不大、思考性不深等局限性。
作家王蒙认为,“浏览不等于阅读,更不等于苦读、攻读、精读;信息不等于学问,更不等于见识、智慧与品质;被传播不等于真正接受与收获。”细细体味,系统性阅读作为一种主动阅读,强调的是我读、我思、我问、我答,其思维强度、思考深度、理解程度都远远大于碎片化的“新兴阅读”,其获得感和满足感也自然远远高于后者。相比而言,传统的阅读更能使人沉静,最能锻炼人的心性。真正投入进去读一本书,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沉下来,渐渐养成宁静平和的品质。传统的阅读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时,我们便不再局限于生活中的一隅,可以点燃思想的火花、插上联想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漫步四海神州,与圣哲先贤博古烁今,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的读书学习,积累的不仅是学识,更能使人思想丰富。“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是人类的思想宝库,我们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自己的深切感悟和深刻思考,这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锤炼思想的过程。学习积累到位了,思想也就成熟了、丰富了。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把握好传统的系统性阅读与碎片化的“新兴阅读”两者的关系。分清主辅,始终坚持以传统阅读为获取知识和思想的主要途径,以“新兴阅读”为辅,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要有恒读书,始终保持读书的恒心和钻劲,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用制度化的措施推进读书常态化长效化;要正确“读屏”,对屏幕上的内容要跳跃性地看、限定时间看、选择时机看,用零碎的时间进行浅阅读,不必把大量的整块的时间浪费在看屏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