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购“全球鹰”,日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航辉责任编辑:吴昊
2015-08-18 04:18

资料图:“全球鹰”战略无人侦察机

近日,日本从美国采购3架RQ-4“全球鹰”战略无人侦察机的议案取得新进展,预示着该军购案进入实质性阶段。从2011年透露有意购买,到去年3月允许美军在其境内实战部署,再到今年1月正式把购买“全球鹰”列入2015财年预算案,日本对“全球鹰”的迷恋可谓痴狂。在经济持续低迷之际,日本为何不惜花费1000亿日元打造“全球鹰”战队?

其一,完善情报侦察体系,谋求情报信息优势。当前,日本已经建立了庞大的情报侦察体系:在太空,构筑了由2颗光学卫星和2颗雷达卫星组成的太空侦察网;在空中,构建了由P-3反潜巡逻机、MH-53海上侦察直升机、E-767远程空中预警机组成的侦察体系;在地面,形成了以FPS-XX超级雷达为主的雷达侦察网络。尽管如此,日本的情报侦察体系存在太空侦察分辨率不够高、空中侦察时间短范围小、地面侦察海域监视能力不足等明显弱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战略无人侦察机,“全球鹰”最大航程达2.5万公里,可在1.8万米高空对目标区持续侦察30小时。该机携带光电、红外侦察设备和合成孔径雷达,可穿透云、雨等自然障碍监视移动目标,定点侦察精度达30厘米。该机具备强大的海、陆监视能力,在海岸线附近侦察时,可有效探测纵深600公里内的雷达目标,并监听对方无线电通信;执行海上侦察任务时,可有效识别、跟踪和监视海军水面舰艇编队。装备3架“全球鹰”,不仅能够弥补日本自卫队情报侦察体系的短板,有效监控东海甚至南海等周边海域的海上航行情况,而且能够及时发现与识别周边邻国的陆上纵深目标,进而提高其军事威慑力。

其二,强化情报共享能力,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就性价比而言,以色列的“苍鹭”无人机远胜于“全球鹰”。日本自卫队之所以不计成本地选择“全球鹰”,关键还在于助推日美军事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从开展联合训练到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再到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日美军事一体化建设可谓动作频频。今年4月,两国修订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一步放宽了日本使用武力的条件,消除了日美军事合作的地理范围限制。此次购买的3架“全球鹰”,将与美军部署在日本境内的4架“全球鹰”相互配合,共同提升日美对东亚地区的情报侦察能力。

事实上,购买“全球鹰”只是日本对美军购清单中很小的一部分。未来3年,日本计划从美国采购4架E-2D新型预警机、17架MV-22“鱼鹰”飞机、28架F-35战斗机、52辆AAV7两栖装甲车等等。加上即将从美军引进的“海军综合防空射控系统”,届时日本自卫队的“全球鹰”将能够与美军E-2D预警机、“标准”-6导弹、“宙斯盾”级驱逐舰实时传输和共享目标信息,日美联合作战能力将迎来实质性跃升。

其三,监视俄在远东地区军事活动,赢取地缘竞争优势。据悉,新购入的3架“全球鹰”无人机将部署在日本三泽基地。从该部署位置看,此举牵制和防范俄罗斯的意图明显。

三泽基地位于日本本州东北部的青森县,是驻日美军9大基地中最靠北的一个,它与俄罗斯东方最大军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仅隔着狭窄的日本海。冷战时期,三泽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情报搜集,被视为美军在太平洋西岸的谍报站。近年来,随着美俄关系持续恶化,俄罗斯不断强化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加强了对远东地区特别是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的开发力度。因此,把“全球鹰”部署在三泽基地,目的就是将情报侦察装备靠前配置,监视俄在远东地区的军事活动,防范俄海空力量南下太平洋,同时也可增强对华情报侦察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从来不是解决安全困境的万能药。考虑到人员培训、系统整合等方面因素,“全球鹰”在日本自卫队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是5年后的事情。另外,从体系作战的角度出发,先进的外购装备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难以与占多数的国产装备形成体系作战能力。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不惜巨资采购包括“全球鹰”在内的大量武器装备,有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破坏地区的和平稳定。

(《解放军报》2015年08月18日 08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