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部队建设的基础、主体,基层官兵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刀尖、刀锋。不久前,习主席在视察陆军第14集团军时强调:“要关心关爱基层官兵,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想方设法为基层排忧解难,增强部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大限度激发官兵履行使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聆听着习主席的谆谆教导,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习主席深入部队基层的一幕幕画面:在哈气成霜的林海雪原,他对边防官兵嘘寒问暖,亲切地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餐桌旁,他和来自基层的代表围坐在一起共同就餐,并不时给旁边的人夹菜,还劝大家“自己动手吧”。这些动人情景,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基层官兵的深深关爱,表达出统帅和基层官兵之间浓浓的深情。
“将之求胜者,先致爱于兵”。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兵学文化中,历来倡导上下同欲、推心置腹、生死相依的官兵关系。“将帅抚士卒,如父兄于子弟,则士卒附将帅,亦如手足之捍头目。”“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战国时的军事家吴起,在军营“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他不顾腥臭,用嘴把毒疮里的脓血吸吮出来。西汉的“飞将军”李广,行军途中遇到水源缺乏、粮食断绝的情况,“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所以他带的部队“咸乐为之死”。然而,也并不是每一个将帅都懂得这些带兵之道。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张飞勇冠三军,但不善于抚恤部属,“暴而无恩”,致使一些部属与他积怨甚深,结果在蜀国举兵东征吴国的时候,两名受过他处罚的部下趁机报复,一代名将没有死在对手白刃之下,却丧命于自己的部属之手。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干部战士都是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官兵一致、团结一心,既是我军性质、宗旨的体现,也是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从井冈山时期开始,我军就形成了领导关心群众、干部关心战士,大家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优良传统。那时候战斗频繁,物质条件匮乏,可是红军却能愈挫愈勇而不溃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毛泽东指出的,“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提出,红军中“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官长不是剥削阶级,士兵不是被剥削阶级”。同时规定了“坚决废止肉刑”、“废止辱骂”和“优待伤病兵”等措施,要求军官特别是和士兵接近的连以下军官,应当随时看视伤病兵,送茶水给他们喝,晚上替他们盖被子,而且要把这些方法“定为一种制度”。在严酷的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凭借革命队伍中纯洁和谐的内部关系,官兵步调一致、同仇敌忾,才打败了国内外敌人,获得了革命的胜利。
彭德怀同志曾说:“一个酷爱士兵的指挥官,总能喝到祝捷的宴酒。”如今,部队中的士兵基本是90后一代,而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长在生活富裕、亲人娇宠的环境中,许多人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弱,部队的紧张训练、严格纪律对他们来说往往难以很快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干部必须注意从实际出发,在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同时,细心体察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引导他们逐步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些在关爱目光和严格历练中成长起来的战士,将来无论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还是转业复员到地方,都一定能不断传来“祝捷”的好消息。而这,正是给他们当过“指挥官”的人最盼望享受的“宴酒”。
(《解放军报》2015年2月1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