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军媒声音>>正文

金一南:伟大的古田会议精神是从哪里来的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金一南责任编辑:康哲2014-11-19 11:31

《红星报》刊载的宣传将“支部建在连上”,发挥共产党在红军中的领导作用的漫画。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谭震林曾回忆,“假若朱德不把南昌起义队伍拉上井冈山,而井冈山上只有秋收暴动留下的这一点儿力量,将很难维持下去。秋收暴动的主力,是湖南的农军、浏阳的学生、安源的矿工,战斗力很弱。部队上了井冈山,与井冈山上袁文才、王佐的部队会师,战斗力依然很弱”。谭震林还说,“我们在井冈山时,今天下山打这个也打不过,明天下山打那个也打不过,只好退守山上,凭险据守。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到了,军官几乎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士兵清一色来自北伐‘铁军’,井冈山由此战斗力大增”。这就是朱、毛会师之后,在第28团和第31团这两个重要的红军发展来源中,第28团——原南昌起义部队起到的历史性作用,同时也奠定了朱德在工农红军中的地位。

当时直接领导红四军的党组织有三个:第一个是湖南省委前委,书记是毛泽东;第二个是湘赣边界特委,书记也是毛泽东;第三个就是红四军军委,毛泽东当过书记,后来,朱德和陈毅也分别当过书记。根据1928年6月的中央来信(即“六月来信”),指示红四军前委要组织军事委员会(即军委),以朱德为书记,以陈毅为士兵委员会秘书长,后来的前委、军委之争就是由此开始的。

而且,参加过南昌起义的第28团和参加过秋收起义的第31团,这两支部队在建制上有所不同。秋收起义部队经过了“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而南昌起义部队只在连一级设立了党代表。毛泽东后来就讲过,“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政府军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一个支部,故经不起考验”。毛泽东提到的“叶挺部”,就泛指南昌起义部队,当时在每个团设一个党支部。毛泽东讲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指在党的领导绝对化方面,秋收起义部队是强于南昌起义部队的。

当时,参加过南昌起义的第28团的一些“铁军”老兵,打仗时战斗力的确很强,但他们长期脱离生产、脱离群众,加上对打土豪、分浮财和“共产”的误解,片面地认为“你的就是我的”,战场纪律、群众纪律意识比较淡薄。当时的情况是,南昌起义的“铁军”瞧不起秋收起义的“农军”,嫌“农军”土气,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没有打过硬仗。秋收起义的“农军”也看不惯南昌起义的“铁军”,认为他们流里流气,有兵痞、军阀主义倾向,等等。南昌起义部队打胜仗多,人多枪好,但不愿意把枪支拿出来支援“农军”。秋收起义部队收入较多,财政状况较好,但也不愿意拿出来资助“铁军”。

谭震林回忆说,“当时,朱德到第31团讲话不大受欢迎,毛泽东也轻易不到第28团去讲话。现在,我们说到井冈山,首先想到的就是朱、毛胜利会师的大油画,其实,朱、毛会师后形成一体化的坚强红军力量,那是古田会议以后的事。古田会议以前,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在管理和作风上差别明显。因此,这两支部队走到一起,最初的争论和斗争是难以避免的”。

斗争的起因,由柏露会议开始。当时,会议的议题就是“井冈山守不守、留不留”的问题,究竟是巩固井冈山根据地还是出击赣、闽,朱、毛在会议上就争起来了。当时的大背景是:1929年1月,蒋介石对井冈山地区进行第三次“围剿”,调集了8个旅约3万多兵力,给井冈山带来了巨大压力。这时候,双方发生了分歧。毛泽东坚持固守井冈山,认为井冈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敌来则集中对付敌人,敌去则分兵发动群众,根据地的扩大应采取“波浪式”发展,但一定不要放弃它;朱德则认为不行,要跳到外线打游击,放弃井冈山。朱德认为,井冈山东、西被湘江、赣江夹住,无法徒涉,南、北也难以发展,缺乏足够的回旋余地,红军应出远道打游击,光守井冈山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