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前景
继续加快私有化进程
以色列政府控制着80%的军事工业,但以政府认为私营军工企业富有快速、灵活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计划把所有的军事工业企业逐步转变成私营企业。近年来,以色列不断改革军事工业经营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军事工业私营化改革,首先对国防部所属机构和企业,如军事工业公司、航空工业公司、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等进行改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国有军工企业私营化计划,首先从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开始。该公司的私营化计划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在第一阶段,关闭某些经营不善的军工厂,精简员工,保护国有资产,提高经济效益。2014年4月9日,以色列财政部宣布军事工业公司实行私有化,该公司同工会和员工签署协议。根据协议,3400名劳动力中将有1170人被立即辞退,私有化完成后,将进一步裁员950人。在私有化进程中,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还签订了大量财政协议,维持公司生产线,并通过融资和取消政府债务等措施帮助改善公司的财政状况。在第二阶段,将公司的部分业务完全私营化,同时推进军工企业进一步合并与重组,形成核心实体。
美国因素的掣肘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受援国,每年接受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近30亿美元,其中军事援助约20亿美元。但美国提供的并非无偿援助。根据美国政府规定,约73%的对外援助物资须在美国国内采购。为此,以色列不得不将大多数援助资金重新投入美国。为了保证以军能够利用外资采购本国研制的军事装备,大多数以色列公司只能同美国的防务公司建立密切的业务关系,或在美国设立分公司,把本国研制的武器装备拿到美国去生产。美国通过这种特殊的援助和合作方式,不但把对外军事援助资金的绝大部分留在了国内,增加国内就业机会,促进了本国军工企业的发展,还可获得以色列先进的军事技术。
以色列对外军事贸易也常常受到美国的干预和掣肘。根据美以不成文的规定,即使以色列对出口武器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也要与美国方面进行协调。美国一直反对以色列向中国出售武器。2000年,美国以取消军事援助相威胁,迫使以色列停止向中国出售价值2.5亿美元的“费尔康”预警系统。2003年,美国再次要求以终止所有向中国出口武器和安全设备的合同。2005年,美国还借口以色列向中国出售“哈比”无人攻击机,对以采取一系列严厉的军事制裁措施。可以预见,未来美国还会以涉及美安全利益为由,继续干涉以色列的对外军事贸易和军工合作。
对国家安全的“双刃剑”效应
就目前看来,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阿以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仍将持续,还会继续出现类似于“护刃行动”的矛盾激化事件。为此,有中东“军火库”之称的以色列仍将继续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研制和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以保持自身军事优势,维护国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政府高层一直盛行着狭隘的军事观念。强大的军事工业,既是以色列重要的军事优势,也导致政府常常过于迷信军事手段,忽略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其他选择缓解矛盾和冲突,也一直未能将军事胜利最终转化为政治成果。在实践中,以色列借助以强大军事工业为基础的军事力量,使用传统军事手段对付非传统威胁,这种做法一方面使以被贴上“国家恐怖主义”的标签,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另一方面也促使伊朗等国进一步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加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和对以色列的挑战。而且,以色列近几次武力行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引发了广泛争议,使以外交处境更加孤立,国家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以色列军事工业对国家安全的“双刃剑”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如果以色列继续狭隘地依靠发展军事工业和强化军事手段谋求绝对安全,最终将陷入挑战与威胁不断增多的安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