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这位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率领的回民支队,令侵华日寇闻风丧胆,至今英气仍在世间回荡。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走上抗日这条道路,源于他的伟大母亲——白文冠。
春风化雨 革命洗礼
白文冠,1878年1月生于清直隶河间县城(今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白狮子街的普通回族家庭。马本斋是她的次子。白文冠心地善良,秉性刚烈,乐于助人,经常周济贫苦乡邻,深得村民敬重。在丈夫外出谋生之后,她独立撑持一家生计和教育儿子的重任。她从小在清真寺读书,对中国历史上的故事很熟悉,常给孩子们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爱国故事,鼓励孩子们“身要直,心要正,不要损人利己,人穷志不可短,长大要为咱穷回回争口气。”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马本斋幼小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本斋投身行伍后,以军功升至团长,随军入关驻防胶东牟平一带。她经常托人给儿子带信,告诫他要清正为官,万勿扰民。马本斋谨遵“为民除害,为国造福”的母训,严格约束所部,决不准骚扰百姓。为此,胶东父老敬赠“万民伞”一把,以表彰其功德。在军阀时期已当团长,绝对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马本斋看不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毅然罢官回乡务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南侵,马本斋家乡也屡遇日寇荼毒。面对日寇侵华,在马本斋还没表态时,母亲就和他说:“咱们回民有句话,叫‘对恶狗用棍子,对强盗用刀子’,鬼子杀上门来了,你要是热血男儿,就替母亲拔刀上战场!你不替中国人报这个仇,就不是我儿子!”老人家还说:“儿子,你当过兵,打过仗,咱不能眼看着大伙叫鬼子欺负!”母亲的教导和指引坚定了马本斋拉队伍打鬼子的决心。同年初冬,马本斋组织了70余人的抗日义勇队。他们手持大刀、长矛、土枪在子牙河畔狙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白文冠更是不顾年迈体弱,携两位儿媳组织起30多名妇女,为战士们做饭、送水、洗衣裳,承担后勤工作。在老人家影响和带动下,东辛庄乡亲们积极参加抗击日寇、保卫家乡的斗争,有力地支持了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同时,这支新组建的回民抗日义勇队成分复杂,缺乏统一指导思想,又遭到当地日伪军和土匪、地主武装的压迫,很难有大的发展。加之内部时常发生争权夺利、骚扰民众的事,使马本斋陷入迷茫与苦闷之中。知子莫若母,母亲对他说:“打日本光守在家门口不行,总得找个靠山,光靠咱这几十号人不行。国民党不打鬼子,还扒堤放水淹咱们房子庄稼,靠不住。我听人说,共产党的八路军打日本,你是不是该去找找孟庆山、吕司令(吕正操)?”
马本斋也正考虑此事,但当时冀中一带有个回奸组织,到处散布“八路军是汉人军队,共产党要消灭一切宗教”等谣言。许多回族同胞不知道真相,要带着队伍投奔八路军接受革命洗礼,确实困难重重。母亲的话指明儿子前进路。马本斋决定派三弟到河间联系河北抗日游击军。恰在这时,党组织派回族干部、共产党员刘文正等同志找到马本斋,带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面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消除了马本斋和大多数回族战士的疑虑。于是,马本斋毅然决定把队伍拉到河间,改编为回民教导队,随后又同党领导的另一支回族抗日武装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
1939年6月,经中央军委和晋察冀军区批准,回民教导总队扩建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郭陆顺任政治委员。从此,马本斋率领回汉健儿,纵横驰骋于冀中大地,拔据点,破公路,连战皆捷,歼灭敌伪大量有生力量。战斗间隙,回民支队经常回东辛庄一带驻扎整训。白文冠总是把郭政委等汉族干部接到家中,亲自做饭、敷药、洗衣。一再嘱咐马本斋要谦虚谨慎,向汉族同志学习,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回汉要亲如一家。
当时在回民支队任参谋的哈少甫利用他同马本斋的亲戚关系,在回汉干部和战士间搬弄是非,企图使回民武装脱离党的领导。危急时刻,白文冠义正词严地怒斥哈少甫居心不良,没有依玛尼(信仰虔诚),坚决支持马本斋跟中国共产党走团结抗日的光明大道。在母亲教育和指导下,马本斋与郭陆顺在战火中结为知己,二人坦诚相见,患难与共,配合默契,成为回汉两民族团结抗日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