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战舰①:长沙舰的时代航迹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孙伟帅 陈国全 段江山 王柯鳗 胡姣明责任编辑:乔梦
2018-11-15 06:56

那是一种羡慕,也是一种赞许

站在长沙舰甲板上,李强胸膛里鼓荡着从未有过的豪情。

此刻,长沙舰即将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附近海域抛锚,这是长沙舰入列以来第一次到达异国领海。很快,长沙舰编队将与来自34个国家的海军舰艇展开“科莫多-2018”联合演习。李强和几名战友将参加其中的工程民事支援课目。

任务当天,李强和战友到达目的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背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国旗,高高升起。

李强能够感受到来自周围的目光,“那是一种羡慕,也是一种赞许”。这名参与过首批赴亚丁湾护航任务的老水兵,对“祖国”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管走到哪儿,只要看见国旗”,他的心就“特别踏实”。

“湛蓝-2017”远航训练是长沙舰入列以来,第一次走向远海深蓝,也是记者第一次随舰出国。

2017年2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4点整,长沙舰穿越赤道。当全舰官兵集合在后甲板,与驾驶室广播共同倒数至零,当驾驶室中的仪表屏幕从“N”变成“S”,《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响起,整齐列队的官兵举起右拳宣誓。那一刻,记者举着摄像机的手在颤抖,泪水也涌了出来。放下机器,记者悄悄用衣袖抹去了脸颊上的泪水。

这,是记者第一次,听着军歌落泪。

这世上什么样的音乐最动人?彼时彼刻,嘹亮的军歌似乎戳中了记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记者感受到军人的伟大,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记者想起了中学时代朗诵的那首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那时,需要朗诵技巧才能声情并茂;现在,只要看看眼前的场景,听听激昂的军歌和誓言,那一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就会从胸中喷薄而出!

【微观察】

从长沙舰看中国海军实战化训练

■解放军报记者 陈国全 段江山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黎联社是长沙舰上为数不多的几个“70后”。因为年纪最长、兵龄最长,大家都称他为“黎叔”。

这位和年轻士兵没有代沟的老士官,是“最不像70后”的“70后”老水兵。他亲眼看着自己脚下的军舰越来越大,越来越先进,亲眼目睹了海水的颜色从土黄变成深蓝,亲身经历从“经常靠在岸上”到“长期漂在海上”的变迁。

在黎联社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海军装备的更迭,更能看到中国海军实战化训练的铿锵脚步。

黎联社所在的长沙舰,现在“几乎很少靠岸”。2018年春节还未到来,长沙舰编队就开始了“湛蓝-2018”远海训练任务;春暖花开时,长沙舰远航归来,便参与了南海大阅兵;阅兵刚刚结束,长沙舰马上起航,赴印度尼西亚参加“科莫多-2018”多国联合军演……用长沙舰官兵的话说,他们“不是在海上训练,就是在去训练的航程上”。

放眼中国海军,忙碌的又岂止是长沙舰?这些年来,在蔚蓝的大洋之上,中国海军的曝光度越来越高,实战化的航迹也越来越远。

东出第一岛链、南下印度洋、西行亚丁湾……中国海军兵力运用逐渐多元化、远洋化、常态化。吸引外界关注的,除了中国海军走向深蓝“频率”的加快,还有“频道”的转换——2013年“机动-5号”海上演习硝烟还未散尽,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就发文称:“这次演习最让外界关注的不是新装备的集中亮相,而是中国海军展示出的全新训练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军舰机部队一次次突破岛链、大洋砺剑,训练兵力向合同作战编组拓展,训练海域向远海大洋延伸,训练方式向实战背景下体系对抗拓展,走出了一条战训融合、远海练兵之路:

“体系练兵”背靠背对抗成常态——连续13年组织复杂战场环境下战法训练演练,深化核心作战能力专攻精练,大幅提升了部队实战化能力。

“出岛链”远海训练成常态——不断加大远海训练力度,组织“机动”系列远海实兵对抗演习,先后有数百艘次舰艇、百余架次飞机出岛链远海训练。

“海上维权”战备巡逻成常态——持续强化对当面海区的管控,平均每年组织战备巡逻舰艇数百艘次、飞机数百架次,跟踪监视外军舰艇数百艘次、飞机数百架次,基本实现了对重要海域的常态化管控。

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曾在2017年公布过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退役的老式驱逐舰服役30多年,累计航程17万海里,年平均出海仅30天,航程不足6000海里;而入列仅3年的某新型驱逐舰,年平均出海200余天,每年航程都超过了3万海里。

透过数据,我们仿佛能看到中国海军战舰乘风破浪的威武身影。这一切,正是中国海军实战化训练的有力“注脚”。

今年中秋节,黎联社在支队安排下进行疗养。疗养日期还未过半,他就待不住了,他“想出海,想和战友们一起战风斗浪”。他开玩笑说:“疗养的生活,耳根子太清静。长沙舰上频繁响起的战斗警报,才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黎联社常常想,如果自己能够回到20岁该多好。他庆幸自己亲眼见证了中国海军几十年的大发展,但他更想在中国海军实战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磨利剑,闯出一个新天地”!

牢记领袖嘱托

锻造深蓝利剑

■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政委 胡姣明

南海大阅兵,习主席视察检阅部队,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面对领袖的嘱托,我们这一代海军官兵必须牢记肩上的使命,努力在大风大浪、远海大洋中将部队锤炼成攻必克、守必固的海上劲旅,持续推动海军转型建设的伟大实践往深处走、向实处落。

牢记领袖嘱托,锻造深蓝利剑。对于军人而言,打仗就是本职,打赢就是本事,不谋战就是渎职,不善战就是失职。习主席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能打仗、打胜仗,一个“能”字、一个“胜”字,为全军部队标定了“能力阈值”,对练兵备战提出了目标要求。

“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军队因战而生,军人为战而练。部队的工作有千条万条,但备战打仗始终是“第一条”,处于中心地位,是根本职能、主业主责,是刚性指标、硬性要求。近年来,我们执行多样化任务愈加频繁,任务追加、任务叠加,高强用兵、分布动散逐渐成为新常态,为部队官兵学打仗、谋打仗、练打仗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和实践基础,更需要我们充分依托任务实践,紧紧扭住“五个不会”短板狠抓练将练兵,不断蓄积部队练得精、备得实、拉得出、打得赢的硬实力。

装备越新越要擦亮胜战之刃。习主席深刻指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世界战争史反复证明,无论战争形态演进到哪个阶段,战场都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血性勇气的较量。

近几年,新型舰艇陆续入列,武器装备接茬换代的周期逐渐缩短,但我们始终都在强化战斗精神的培育。2015年,超强台风“彩虹”正面袭击湛江,支队海口舰官兵在锚链断裂、港内数艘舰船走锚、局面一片混乱的情况下,顶着17级大风、倾盆大雨,坚持奋战近4个小时。虽然近半数舰员几近虚脱,但无一人畏难,无一人叫苦,彰显了支队官兵“不怕狂风恶浪、不怕流血牺牲、不怕任何敌人”的战斗精神。

血性历来是胜战的刀锋。装备再先进,都无法代替人的战斗意志所激发出的伟大力量。我们将继续充分运用海军光荣历史和辉煌战例、依托重大任务平台,着力锻造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大力培塑逢敌亮剑、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融入血脉,赓续传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