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文化观及其历史价值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袁咏红责任编辑:伍行健
2018-11-14 16:3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李大钊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努力探求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路径。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辩证关系等认识,是党的历史上的宝贵思想财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大钊自幼年始即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自会说话始祖父李如珍便教其读《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1895年李大钊入私塾,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前两位塾师皆以博学闻名乡里,第三位老师是出自国子监的鸿儒黄玉堂。他们的悉心教导使李大钊成为颇有名气的“文童”。李大钊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学典籍,“写的一手好诗文”(许全兴:《李大钊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清政府实行新政后,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李大钊1905年进入新式学堂永平府中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西方科学知识,同时也继续研习儒学典籍,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

正是由于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知,奠定了李大钊文化观的基础。在李大钊看来,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已尝有伟大之贡献”(《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2页)。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儒家思想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还是科技发明和中医药学,都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宝。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历经劫难但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正如李大钊所说“天道未改,种姓犹存”(《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244页),其中饱含着他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自信和褒扬。

深受传统文化濡养的李大钊一生践行中华民族仁爱忠信的文化价值观。他曾为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学生梁容若题写著名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6页)李大钊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他便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共和政体有名无实的现状,他奋力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