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激情:一场为老兵加油的“双向互动”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田建忠 汤文元 黄长升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10-16 03:16

今天,人民军队进入改革强军新时代,军队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单兵科技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文化程度普遍更高、学习能力更强的95后、00后面前,老兵的经验似乎优势不再,加之部分老兵思想复杂、顾虑较多,工作中或多或少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不少带兵人诘问:“老兵是块宝”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有些老兵为啥变得“高冷”了

■汤文元

周末,清脆的笛声从音响里传出。陆松柏最喜欢在这个时候坐在林荫掩映下的田埂上,点上一支烟,望着不远处挂在天山雪盖上的夕阳徐徐西下。

有人说陆松柏俨然成了一个无欲无求、看淡一切的老兵。对此,他并不反驳。

2017年9月,四级军士长陆松柏从一支特种部队转隶到新的单位。当所有人在崭新的岗位上开启梦想时,陆松柏却主动卸下骨干职务,一心一意想着赶快“着陆”,转身回家。

刚开始,指导员李远尝试着选择“理解”这位老兵——陆松柏立过功、入了党,会开车、懂无人机,上过高原、跳过伞,当了十几年的骨干,早已心如止水,如今新单位一穷二白,“他似乎没必要太拼”。 

不久前,该旅一份关于老兵思想的调查报告显示,像陆松柏这样的老兵各有各的理由。有的说“自己该得到的荣誉都有了”,有的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得到,以后也没机会了”,还有的直接表示“没了盼头”。

以陆松柏为例,在军旅生涯的倒数第二年,这个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的重庆人,告别生活了近14年、隔三差五刮风就“下土”的南疆小城,进驻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城市乌鲁木齐。

人们对幸福的定义总是不一而足。陆松柏其实并不想离开原驻地,原因是,“虽然条件苦,但生活了这么多年,那里才是我的根”“以前是戎马生涯的特种兵,现在到新驻地要从修整营房开始重头再来”。相比这些,更现实的情况是,“如今在大城市,退役时要少拿十几万”。

十几万并不是小数目。对于这样的落差,老陆显然一时难以接受。

除了主观因素,一些老兵中,还有一部分因考虑家庭后顾之忧导致动力不足。

三级军士长刘帅的每一次成长,都记录在改革强军的时光轴上。2010年,大学毕业后刘帅被直招入伍,那一年是军队首次施行直招大学生士官政策。随后的几年中,因自己的大学生身份,他被多次派遣到院校学习无人机操作的专业知识。

时间一晃而过,刘帅即将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如今他考虑更多的是回归家庭。于是,刘帅渐渐“高冷”起来,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看到大学生新兵就兴奋地谈天说地,也不再热衷于把自己所学教给年轻的战友,手中的无人机专业书变成了未来转业可能用得上的司法专业书,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家庭和寻找退役后的出路。

与陆松柏、刘帅们的情况不同,还有的老兵之所以“高冷”,只因为感觉自己被“冷落”。在改革转型的“旋风”下,他们不得不面临转岗、换专业等现实课题。他们本可以凭借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在擅长的领域独占鳌头,如今却要和比他们年纪小一轮的新兵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新的坐标系中寻找存在感。

2018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题目引人深思: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在军营,老兵们最大的心结莫过于自己渐渐不被连队和官兵所需要。事实上,无论是陆松柏还是刘帅,他们的思想症结都是因动力缺失,此时连队需要做的,除了对他们保持信任之外,还要针对老兵的特长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重燃奋斗的激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