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指挥方舱如何导调“长空铁翼”突击?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雷 任浩 丰浩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10-16 04:08

信息化平台让“长空铁翼”如虎添翼,加快了空军战略转型步伐。记者在指挥方舱看到,雷达情报分队通过组网系统对空中每个目标进行实时态势监控,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为指挥员果断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文章——

从演习演练到沙场阅兵,从手工标图到信息指挥,中部战区空军指挥机构的转型升级,折射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变化——

地面指挥方舱导调“长空铁翼”突击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 雷 通讯员 任 浩 丰 浩

上图:大国之翼,长空列阵。刘 川摄

秋日,华北某地。中部战区空军多支部队实战化演练正酣,空中战机轰鸣,地面导弹昂首,空地配合协同有序。距离演训场近百公里外的某指挥机构,数台保障车辆在伪装网下发出低沉的马达声,一条条指令从指挥方舱发出,有的直达千里之外的机场,有的直达数千米高的空中。

这么繁重的任务,这么密集的飞行,一个小小的指挥方舱是如何“掌控”的?

“靠的就是信息化指挥平台,还有空情‘大数据’!”中部战区空军信息处处长方雷边说边带记者走进方舱。一个大屏幕、多个小屏幕,在各战勤分队对应的两排军用指挥计算机上,各种图表数据密密麻麻。

“大数据”背后是大平台。中部战区空军某通信旅副旅长李伟光,曾多次带部队执行大项任务。他告诉记者,执行一次任务就有一次收获,部队紧贴实战对信息平台进行多次改造,实现了上下左右互通互联,依托近百个站点,让信息传输更加快速准确。

“指挥所对空通信逐步数字化、可视化,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某旅一级军士长贾金荣感慨。入伍26年来,贾金荣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任务30余次,均负责指挥所的开设与保障。

贾金荣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上世纪90年代,指挥所的通信设施主要就是几部电话。当时掌握情况全靠听,空情通过电话传给标图员,标图员手握红蓝铅笔在桌上现场标注,恨不得左右手同时开工,争分夺秒地标出飞行轨迹。”

改革转型,巨变就在贾金荣眼前发生:他们实现了通信由“链”到“网”、由“听”到“看”的变迁,指挥所内电话专网畅通,大屏幕实时传递各单位视讯信号;指挥信息系统协助处理着成千上万个空情,成为指挥员的数据“耳目”;外场,一台台通信车可迅速机动、架设开通,联通战机的“神经网络”;任务中频繁机动、伪装防护,多样化通信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如今,这样的情景已成为通信部队的常态。

信息化平台让“长空铁翼”如虎添翼,加快了空军战略转型步伐。记者在指挥方舱看到,雷达情报分队通过组网系统对空中每个目标进行实时态势监控,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为指挥员果断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屏幕上的一张航线图显示,有的机场在千余公里之外,多条航线交叉重合。负责领航的人员介绍,他们紧贴任务实际进行大量数据测算,设计任务最佳航线,确保精准精细指挥,综合运用组网空情、数据链等多种手段准确掌握各战机空中飞行状态。

都说空军靠天“吃饭”,如今依托信息化平台气象大数据,观云测雨不再难。入秋以来,驻训机场地区天气多变,气象分队组织人员分析近年来该地区的天气变化曲线,综合军地数百组数据,集体对天气进行“会诊”。他们细致分析空中云量、云层厚度等数据,准确预报,飞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长波银线通四海,信息数据联八方。从数据保障到信息对抗,演训场上的“信息”由配角变成主角。前不久,记者参加了一次多兵种全要素实兵对抗演练。演练双方汇集预警机、电子干扰机、歼击机、轰炸机、无人机和雷达、地导、电抗、防化等多种力量展开对抗。各级指挥班子依托指挥网、情报网、防空网上下联运,集智谋划。记者在指挥中心看到,演练全程由先进的视讯系统实施导调控制。机载系统的实时跟踪让空战态势更加清晰,数据显示战机对抗激烈,很多动作逼近技战术极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