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尾巴”打不了仗
■熊申辉 张涛
2016年11月,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建设一切为了打仗的后勤,坚持保障打仗的根本指向,抓紧解决制约后勤保障力生成提高的重点难点问题。
过去,空军航空兵部队都是由相对固定的场站来保障,战鹰有属于自己的“巢”、自己的“家”。随着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推进,空军航空兵部队走出“家门”训练日益频繁,“拖家带口”式保障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瓶颈。
探究保障“尾巴长”的根源,尽管客观上有保障装设备型号多、体积大等因素,但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重要原因。有的驻训部队存在着“求人不如求己”“宁可不用也不可不带”等心理,驻训场站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出一台装备就少一份责任”等认识。这些认识造成对“尾巴长”见怪不怪,看上去顺手方便,实际拖了航空兵部队作战的“后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适应“全域作战、全疆到达”的新使命,空军积极探索“零伴随”后勤保障新模式:部队机动的后勤保障,由过去的“拖家带口”,逐步变为现在的“四海为家”;从过去的“自带自足”,到现在的进驻场站“按需保障”,保障“尾巴”正逐渐被剪掉。
群鹰来栖,拎包入住;鹰起鹄落,巢暖如家。场站向异地驻训的航空兵部队敞开保障怀抱,战机转战至此能顺畅地展翅蓝天,驻训官兵在“宾至如归”的体验中,为场站送上一个温馨的名字:“如家战巢”。
打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后勤保障“零伴随”探索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温馨如家”上,其更重要的价值在“战”——为航空兵部队“轻装上阵、快速机动、到即能保、战之必胜”提供全方位有力支撑。“零伴随”保障,是空军后勤系统建设打仗型后勤的有力举措,是空军加快军种战略转型的有力抓手。为了剪掉伴行的“尾”,空军后勤系统付出了艰辛努力。
日前,我们探访追踪两个“零伴随”保障试点场站,通过这两个样本,剖析这场空军后勤实战化保障变革的探索历程和思想脉络。
从空军后勤放眼全军后勤,类似的保障“尾巴”还有不少。拖着“尾巴”就打不了仗,更打不了胜仗,必须挥起改革的“剪刀”,打碎“坛坛罐罐”,果断“剪尾去赘”“剪尾求生”——这是人民军队后勤的一场自我变革和“进化”:为的是更好地适应战场,更轻快地实现“粮草先行”。
“剪尾巴”仍在路上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迟玉光
空军后勤部战勤计划局领导告诉记者,“零伴随”是保障理念的更新,也是保障模式的变革,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大事,是关乎空军航空兵能打仗、打胜仗的大事。改革探索显示了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但目前矛盾问题还有不少,需要坚定信心,排除万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气魄扎实推进这项改革。
采访中,场站官兵谈到,航空兵部队机动转场真正实现“零伴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比如,一架飞机有数万种航材配件、不同型号的弹药,都是专用不通用,而且有的还很昂贵,大量预置会造成资源浪费,要以通用化、基地化、军民融合等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探索破解。
对此,官兵期盼深入“剪尾巴”:一盼保障资源区域共享,就近多个场站、仓库进行基地化资源预置存储,平时满足战训急需,战时发挥保障支撑作用。二盼建立网上数据库,航空兵部队实时掌握进驻场站保障实力,场站实时掌握进驻兵力、保障需求,实现网上事先快速精准协同,确保战机一进驻,即能保障升空作战。三盼装备改造升级,对装备进行通用化、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标准化升级换代,达到一装多用、功能一体,为装备库存、一线保障“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