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老故事:最早的中国航校
来源:民航资源网
民国二年(1913年)7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城南的南苑机场正进行着一场飞机展示及飞行表演会。机场跑道上,排列着六架崭新的法制高德隆G—四型双翼教练机,机身皆淡蓝色,机翼上下和垂直尾翼涂有象征着“五族共和”的红、黄、蓝、白、黑五角星机徽。参加展示会的除了民国政府的官员,还广邀了各国驻华使节和侨民莅场助兴。一时车马喧闹、冠盖云集。展示会结束后,又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数架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盘旋穿梭,中、法两国的飞行教官在空中炫巧斗技,展示身手,期间,一些大胆的中国官员和外国侨民还随机升空,体验一把在蓝天自由翱翔的乐趣。这是南苑航空学校在正式开办前的一次全面展示,这所中国的第一所航空学校的创办,开启了中国人开办航空事业的梦想。
在此之前,南苑就已经和航空事业有了关联。清末,这处昔日的皇家狩猎场上建起了南苑校阅场,成为军事重地。1904年,就有来自法国的两架小型飞机在此进行了飞行表演,这是飞机这一近代工业的产物首次在中国的土地上起降。1910年8月清政府筹办航空事业,在南苑校阅场修建了供飞机起降的简易跑道。1911年4月6日,留法飞行家秦国镛在这个“首次放飞航空日”上,驾驶高德隆单座教练机在南苑校阅场进行飞行表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飞机在自己的国土上飞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南京临时政府就在陆军第三师的交通团里组建了一个飞行营,拥有两架鸽式单翼飞机。1913年,飞行营及所属飞机被调至北京,归入驻南苑的陆军第三师建制内,设立随营飞行教练班及飞机维修厂,民国政府委派留英专家厉汝燕为飞行总教官兼副厂长,航校已略具雏形。此时,在国外研习航空理论的专家相继归国,中国已具备了开办航空事业的条件。时任陆军部首席参事的秦国镛深虑国家无空军不能与列强抗衡,遂说服总统府顾问莫里逊,得其赞助,将自制飞机模型向袁世凯进呈,请求开办航空学校,为建设空军造就人才。同时,总统府顾问、法国驻华公使馆武官白理索(Balliso)也提出“飞潜计划”,建议成立航校,培养飞行人员。民国政府决定在南苑开办航空学校,向欧洲列强借款30万银元,用其中的27万向法国高德隆飞机公司购买了12架高德隆G—四型双翼教练机,以及维修器材和设备。同时,又拨款6万银元,在南苑的旧营房以南、校阅场以西,建筑航空学校一所,包括用房百余间,停机棚厂和飞机维修厂各一座,并将南苑校阅场正式扩建为飞机场,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