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深意解读

来源: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2-26 09:35

三、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深意解读

毛泽东一直希望将社会主义建设从文化上给予突破,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东方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瓶颈。

必须明确,中国生产力落后根本不构成补资本主义课的理由,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可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生产力,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都是绝好的例证。

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不是像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简单了。

毛泽东抓住文化建设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环节——个人的觉悟,个人对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的私利与公益的关系的觉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谁最适合千千万万的人民作为榜样呢,毫无疑问,雷锋最合适。

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他是农民出身,当过鞍钢的工人,是一个典型的工农兵复合型人才;

一个喜欢并坚持写日记的人,无疑这是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就思想性,创新性来说,那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的学人;

一个能懂点哲学的普通一兵,但是他的思想境界高入云端,而他的工作定位立于地——“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一个拥有菩萨善心,一个乐于对自己近乎苦行僧要求,对同志对人民,尤其对弱者像春天般温暖,乐善好施的共产党员;

一个是非清晰,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意志坚强,能够把握汽车方向盘和自己思想方向盘的汽车司机;

一个有着哲学头脑,能够用有限把握无限的解放军战士,这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

雷锋不是驯服工具,而是有思想,有信念,有理想,有信仰,并且能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战士。

后来又发现雷锋的一些照片,用今天话讲,雷锋还比较时尚,其实过去的照片早已经告诉我们了,雷锋虽然个子不高,但是雷锋是英俊的,是英武的,他不仅真,不仅善,他还美,他的气质与具体行动告诉我们,他心灵美,行为也美。

哪里有这样的人才?

谁能够在如此高度发现这一人才?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毛泽东文化孕育出这样的人才,毛泽东发现了这样的人才,一切的一切,中国最需要这样的人才,全人类最需要这样的人才。

当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的时候,正气压倒邪气,人们干社会主义充满激情。工人阶级生产更好的产品,王进喜身上透射出雷锋精神;农民多打粮食,陈永贵透射出雷锋精神;解放军刻苦训练,英勇善战,为人民服务,个个都是雷锋的化身,而这一切都是在越来越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雷锋的精神作用就在于此。

雷锋精神,是一种文化符号,那是一种思想主导的社会必定产生的结果,学习雷锋也是这样的社会的必然的选择。

马克思年轻时曾经写出这样的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提出了理想,他说的职业,蕴含着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作共产主义者的生活方式的初步设想,这种生活方式在毛泽东时代得到体现,首先在雷锋那里率先体现,毛泽东慧眼识珠,推而广之。

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必然?

学习雷锋绝不是做点好事那么简单,那是触及人的思想灵魂深处的文化革命,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之前不可能有的新风尚,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这一文化现象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

毛泽东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解决了普通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组织或者群体,都可以学习雷锋,雷锋具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值得学习的地方。

雷锋的思想境界可与佛教徒的境界相媲美,同时又超越了宗教信徒。他是那么乐于无私奉献,他的无私奉献有真切的给他带来实实在在的快乐和满足,而他又踏踏实实生活在世俗的生活中间,他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这难道不是人们一直苦苦追寻的理想生活吗?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本能需要吗?

学习雷锋 又有什么不好呢?

谁不需要雷锋?谁反对人们学雷锋?

毛泽东选择雷锋作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如此选才的高度,如此高度的选才,你说绝不绝?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