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与眺望:网络政工的“诗与远方”
——信息工程大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宋 文 杨 森 本报特约记者 杨克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快速普及,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网络政工建设、抢占网络思想阵地时不我待。信息工程大学积极探索运用网络思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挫折,也有收获。近日,记者走进该校,探寻他们推动网络政工建设的经验。
多款网络政工软件缘何遇冷?
换了载体不换思维,学员当然不“买账”
2015年,该校研发推出了一款军人学习成才软件。在软件上线两周后的跟踪调研中,研发团队发现安装该软件的学员不足1/3,经常使用者数量更少,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该校历时一年研发的一款“利刃出鞘”趣味学习软件推出1个月后,下载量不见起色。这让试图借助“趣味冲关游戏”模式吸引学员的研发团队感觉很受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2年以来,该校大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建设,先后研发了多款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然而,除“鹰击长空”等3款软件较受欢迎外,大部分软件官兵基本不“买账”,下载量和使用率普遍不高。费时费力的研发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自主研发的政工软件为何频频遇冷?该院深入学员中间调研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过程中换了载体没换思维,一些软件形式红火热闹,内容枯燥乏味,为了开发而开发,披着信息化的皮,缺少网络化的核。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要从软件开发伊始就树立网络思维。
——没有满足用户核心需求。该校梳理发现,从“优秀‘四会’政治教员技能培训软件”到“微课世界软件”,这些不成功的软件都有一个共同问题:不是官兵急需,开发时没有首先考虑“学员需要什么”。该校一位领导认为:“学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政治工作能否成功‘联网’,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学员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学员没兴趣、不参与,费再大力气开发的软件在网络上也只能是曲高和寡。”
——漠视用户体验。调研中,一些学员指出部分自主开发的软件操作体验不佳,缺乏互动。如“心灵驿站心理辅导软件”“军歌教唱软件”“党团骨干宣讲能力培训软件”等都存在功能简单、形式单一的问题,缺少社交互动功能。学员孔昊认为:“有的软件很少更新,用起来不太顺手,用上几次就很少打开了。”
——缺乏深度创新。有学员反映,一些软件把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简单地“嫁接”到网络上,软件虽然上线了,但枯燥乏味的内容很难吸引人。一位教员感慨道:“形式和载体的创新,只是创新的第一步。只有把这些软件上所承载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创新和改造,才能让软件活起来。”
在该校领导看来,网络政工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其实在于“开放”二字。一旦网络这道门打开了,学校就要做好迎接围墙之外海量信息大潮的准备。在青年官兵中真正受欢迎、积极转发分享的也许是某些个人微信公众号的作品,而学校投入大量精力做出来的项目却可能如泥牛入海。直面这种开放环境带来的冲击,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正在经历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