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来源:新华社作者:孙丽萍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1-16 11:13

诗意·感人·和谐·青春——上海国际艺术节难忘镜头扫描

新华社上海11月15日电题:诗意·感人·和谐·青春——上海国际艺术节难忘镜头扫描

新华社记者孙丽萍

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5日落幕。那些令人惊艳的、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地区的缤纷绚丽的展览、演出,犹如焰火般散去。而依然有一些镜头,凝固在人们的记忆里。

重温那些难忘时刻,我们或许会理解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意义。文化自信,恰恰映照于这些难忘的场景。文化自信,来源于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历史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文化自信,亦展现为在世界舞台上自如地以艺术表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特质。上海国际艺术节正以自信而开放的姿态,推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融合。

诗意——中国民乐开幕演绎“诗经”之音

创建18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以一台民乐演出担纲开幕演出,让全球知名艺术节倾听“中国声音”。

万古同此长夜。舞台上,一轮圆月照彻亘古洪荒的夜空,1500年历史的二胡、9000年历史的骨笛,用音符抚醒了沉睡于诗经中的《风》《雅》《颂》篇章。这是泱泱“礼乐之邦”的大国风范,飞出古老的历史纸页,羽化为舞台上缭绕的仙音。

在乐声中,人们仿佛看到古人在月下饮酒,对山涧抚琴,隐于林中吹笛——久违的古典诗意与当代中国重逢。穿插其间,还有二胡与大提琴的“对话”,昂扬的二胡旋律与低沉的大提琴语,代表东西方不同的声音。

脱俗,但不脱离传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创新要有根和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古老的民族音乐。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声音,民乐是民族声音最好的表达。”

感人——无惧台风暴雨,点亮“艺术天空”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项目,把世界一流艺术家带到户外、社区里,让老百姓和艺术零距离。然而,突如其来的台风却让艺术节猝不及防。10月22日,本该是“艺术天空”演出大放异彩的日子,但全天暴雨如注。

演出如期举行,上海国际艺术节为观众准备了数千张雨披。上午,多支中外演出团体“兵分”数路赶到室外场地。为在雨中坚持演出,卡塔尔交响乐团迅速调整乐队编制,紧急更换曲目,把交响音乐会改为能冒雨演出的爵士民谣音乐会。“我们不会停演,我们既能在沙漠中演出,也能在台风中演出。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上海观众失望。”乐手说。

音乐“抗击”着雨声。倾盆大雨中,舞台上的音响时聋时哑,观众们只能听到模糊的旋律。然而,舞台上艺术家泰然自若,观众无人离席。这场景,温暖、自然,又充满了对艺术的虔诚,令人难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