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布料长征 老红军刘守仁拿军装当命看待

来源:辽宁日报作者:王敏娜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1-09 16:14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已经66岁的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仍坚守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义务为参观者讲解红色历史文化。

徐文涛每次讲起长征时,总会提到一位叫刘守仁的老红军,从参加革命那天开始,他就一直梦想着能有一套红军军装。在长征途中,他背着一块布料辗转上万里路,历时一年多,三次做军装,却都因部队的紧急行动而落空。当他终于看到了希望,第二天就可以穿上这件军装时,却再一次失去它,那件半成品的军装最终落在了做衣服的老乡家里……

肩头补丁摞补丁,连长看不过去,送给他一块蓝布料

11月1日,当记者来到沈阳军区后勤史馆,请馆长徐文涛讲述老红军刘守仁的长征经历时,他把记者带到二楼的军服馆参观。

军服馆里陈列的主要是我军各个时期的军装,靠近门口的展柜里展示的第一套服装就是红军服。相较于现在质地精良的军装,这套由灰蓝色的家织布做成的红军服显得有些粗劣。

“在已经故去的老红军刘守仁心中,红军服神圣到可以拿命去换。”徐文涛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沈阳军区后勤部党史征集办公室邀请红军老干部回顾我党长征时期的历史时,在沈阳军区的刘守仁对长征最为深刻的记忆就是红军服。

红军服是我军第一套军装。在革命时期,因为条件艰苦,红军并非人人都能穿上红军服,很多人都是穿着老百姓的衣服踏上长征路的,刘守仁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守仁的女儿刘燕燕告诉记者,父亲的老家在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村子(后划归赣县),非常偏远,而且还特别小,不过20户人家。因为父亲和村里的一些人参加红军,引起白匪军和还乡团的大肆报复,致使他们的家人大多被杀害。父亲本来兄弟好几个,但是革命胜利后,他回去寻亲时只见到几个侄子。

反动势力的大肆屠杀让刘守仁认识到唯有彻底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他参加革命不久,被派遣到兴国县工作,这期间,他不仅积极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还鼓励农民参加红军,翻身求解放,保卫胜利果实。刘守仁对农民讲道:“以前,好田好山都是地主的,我们穷人要么租地主田种,要么去地主家当长工,整日辛辛苦苦劳作,结果仍没衣穿、没饭吃,如今成立了红色政权,带大家打倒土豪劣绅,家里可以分好田好山,我们穷人就不再受地主的气了。”

那段时间,27岁的刘守仁在兴国县扩充了一个连队的新兵,并将他们带到井冈山,正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

不久之后,刘守仁所在的红军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就穿着那套老百姓的衣裳踏上了长征路。

“我父亲是个大个子,身高一米八,被分到了机枪连。”刘燕燕说,长征时,父亲每天除了背着自己的背包,还要扛着好几十斤重的机枪,一天下来,衣服干了湿,湿了干,经常结着一层白霜。而且上衣的两肩经常被磨出洞,他就找块破布胡乱地补上。就这样补了又破,破了又补,两个肩头补丁摞补丁,像是两个大肩章。

到了宿营地,刘守仁看到自己这一身散发着酸臭味的湿衣裳,也顾不上休息了,赶紧找小河沟或者到井沿弄些水,把衣服上积攒起来的“白霜”洗掉。有时候紧急集合,他只好穿着湿衣服去站队。还有的时候宿营赶上派勤务或站岗放哨,他也没空洗衣服,只好在第二天穿着像浆过一样硬邦邦的衣服继续上路。每当这个时候,他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套换洗的军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