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华礼正在讲述长征故事。姚雪青摄
秦华礼,1913年生,四川省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长征中进入通信学校。1958年起,先后任南京邮电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83年离职休养。
回忆起长征往事,如今已是103岁高龄的秦老精神矍铄,平和的语气中仍是满腔豪情。
“身负重伤都要跟着部队走,就是死了也光荣”
1932年,红军长征入川,母亲亲自送当时19岁的秦华礼参加了红军,投身革命。
秦华礼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重要战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在1935年的千佛山战役中,战士们在山上守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向敌人发起反击时,敌军一发迫击炮弹在秦华礼身边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大腿。
“团政委立即派担架把我送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救治,没有药物,护士只能用纱布包扎伤口。此时,部队要急行军北上,动员重伤员留下来,我们却要跟着部队走,就是死了也光荣。”秦华礼说。
在渡过一座险峻的铁索桥时,他们突遇敌机的狂轰滥炸。“说来侥幸,炸弹把桥左边一条竹绳炸断后,桥面歪斜却没有断。我们跟随部队继续走。后来到了老百姓家中,借了一把剪刀在火上烤热割开伤口把弹片取出来,再用盐水清洗,一时间血流如注。”讲起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秦老爽朗地笑着说,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伤口竟然慢慢痊愈了。
提到长征,秦华礼总结了三大困难: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气候恶劣,没有粮食和御寒衣物,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徒步翻山越岭。
草地里气候变化无常。中午的时候很热,但下午就突然狂风暴雨还夹杂着冰雹,夜间更是气温骤降。秦华礼回忆说,战士们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气时把斗笠顶在头上,斗笠全被砸烂了。开始长征时,战士们带了棉衣,后来为了减负把棉絮抽了,穿着单衣过草地、爬雪山,很多人都冻伤了。过草地时,先前还能吃野菜、糠、树叶,后来连青草、青苔都吃,吃得上吐下泻,最后一次过草地时,能吃的野菜都没了,只好吃皮带、枪的背带、皮包、皮箱,“皮带直接煮是煮不烂的,要先放在火上烤烤,烤糊了,刮成金黄色,然后切成一块一块放在缸子里慢慢炖,再切小一点才能咽下去。”
“长征时我们总共翻过18座雪山,其中有15座是常年积雪、人迹罕至的,海拔最高的党岭山有5000多米。有次连续走了5天,没见到一户人家。雪一脚踩下去有膝盖深,一旦走错就会陷在积雪里拔不出来。”秦老回忆,途中走过的河流大部分没有桥,也找不到船。红军长征中遇上大渡河、金沙江、乌江等大河,一些桥梁上木板已经被烧掉,过桥只能攀着铁链,非常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