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是这样一支势单力薄、孤军北上的部队,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不仅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还成功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那时撒出去一个排,带回一个连;撒出去一个连,带回一个营,队伍反而越打越多。”郭琦说,到陕北时,红二十五军官兵增至3400余人,还在鄂豫陕根据地留下2000多人的革命火种。
为何敌人的队伍越打越少,我们的队伍越打越多?
“青树叶,秋来黄,叶落林疏无处藏;咱住百姓茅草房,亲热共一堂……”纪念馆正在播放的这曲《红军谣》中,蕴含着答案。
“红二十五军长征走过的征途,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群众路线图。”信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中廷动情地说,那时敌军占据的是大片土地,而红军占据的是民心。红军每到一地都打土豪、分田地、帮穷人,与劳苦大众心心相印。
在何家冲,流传着“何大妈舍己救红军”的故事。何大妈原名叫吴秀真,是农民何胜群的妻子。红二十五军出发后,有一次敌人进村,一位在村里养病的红军伤员被抓,何大妈上前说是自己儿子。敌人不信,她就用自己的眼睛作“担保”。敌兵一枪托捣瞎了何大妈的右眼,又在她的腿上捅了一刀。何大妈倒在血泊中,仍紧紧抱着自己的“儿子”。敌人最终相信了,这位红军伤员逃过一劫。
“革命年代,群众中有很多‘何大妈’。”张中廷说,“保护红军的铜墙铁壁是生死与共的民心民意。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历史车轮滚滚,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安身立命之本,长盛不衰之基。这些年,信阳军分区在征集兵员、民兵整组等工作中遇到不少实际困难。军分区组织党员干部刀口向内反躬自省,大家在剖析中感到,个别党员与红军前辈相比作风上“掉了队”,只要自身作风过硬,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好,这些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也是一次长征。对我党我军来讲,脱离群众是最可怕的“敌情”。军分区领导感言,如果像当年红军那样掏心窝子,哪有做不好的群众工作?
82年前,红二十五军在何家冲召开群众大会,承诺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个诺言一直到现在都没“过期”。军分区在组织的“反哺工程”中对口帮扶何家冲村,帮村民发展红色旅游项目,协调驻军累计援建信阳老区3所“爱民小学”,38所 “八一爱民学校”、敬老院和村卫室,续写了新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新篇章。
采访结束,回望古老沧桑的银杏树,记者感慨万分:根深才有参天树。我们党和军队的这棵大树,必须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这样才能源泉充盈,战无不胜!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0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