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正文

走近礼炮兵:共和国外交活动的见证人

来源:国防部网作者:梁捷责任编辑:王春艳2015-02-10 17:19

礼炮起源

鸣放礼炮迎宾最早起源于400年前,在海上,两国海军舰艇相遇互相鸣空炮表示友好。由于当时舰上装炮为7门,连续鸣放最多7响,而港口炮台的数量较多,即以三倍答谢于对方。因此,后来就形成了迎接国家元首鸣放礼炮21响、迎接政府首脑鸣放礼炮19响的国际惯例。

中国的迎宾仪式延续了鸣放礼炮迎宾的国际惯例,开国大典、共和国成立5周年、10周年也都鸣放了礼炮。“文革”中,用礼炮迎宾的仪式被取消,礼炮部队也被解散,直到198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外交部礼宾司及武警总部要求尽快恢复礼炮的鸣放,这项光荣的任务从此落在了武警北京总队九支队礼炮中队。

    礼炮几响有讲究

礼炮响数的多少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现在国际通行的惯例是:

21响为迎送国家元首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

19响为迎送政府首脑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

17响为迎送副总理级官员。

此外还有15响和13响礼炮。

但主要使用的还是前两种,而且部分国家的区分也不是这么严格。鸣炮的时间一般是在贵宾到达或离开时进行。为外国领导人来访而鸣放礼炮的礼仪,我国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1966年后取消,1984年2月后又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