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探索蜿蜒曲折——从给“真金白银”到发展个体经济,再到融入市场经济大潮,阜平为革命老区脱贫闯出一条新路
1941年1月的新华日报,以社论的方式这样记载阜平:坚持抗战,需向阜平看齐……创造千百个类似阜平的巩固堡垒。
走过岁月长河,如今的阜平,正在中国反贫困斗争战场上书写革命老区脱贫的“阜平样本”。
老区脱贫难在哪儿?难在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金匮乏,但最根本难在发展思路的落后。
想透这个道理,阜平走过不少弯路。
长久以来,小农经济在阜平一直占主导地位。习惯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山里人从不打望外面的世界。脱贫,就是等干部们给“真金白银”。
“真金白银”经常给,但老区的群众却依然贫困。
让龙泉关镇干部至今想起来仍哭笑不得的是,国家救助贫困户的棉大衣发下去,有个村的村民们当时却要求平分,老乡说:“分不了一整件,要个袖子要个领子也行,然后等机会再要,攒够了缝在一起穿。”
当地干部意识到,治穷,必须动员群众发展产业。于是大力推广种核桃、大枣,养肉牛、肉羊,家家户户掀起“两种两养”热潮。
看似脱贫有望,然而并不乐观。
“买羊羔时每只600元,几十只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市场价格下滑,成羊每只才卖500元。没脱贫,还更穷了。”不老台村一位老人说。
引进核桃品种不长仁,大枣成熟期高发烂果病,瘟疫突袭养殖户手足无措……个体经济粗放的管理模式和应对市场能力的不足,让贫困户在市场大潮里频频“呛水”。
怎么才能稳定脱贫?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习总书记的论断给当地左冲右突的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市场经济需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而贫困户单打独斗闯市场又太难,这就要尽快把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起来,融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县委书记郝国赤说。
经过调研论证,阜平县开始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食用菌、林果等产业。“在‘政府+企业+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生产菌棒,我们负责大棚里种菇,采出的菇由提供菌棒的企业回购。”一包棚贫困户说。
扶贫模式的重构,把贫困户变成现代化农业生产链条中的一环,分享到了市场经济的红利。
然而,若想保证现代化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必须积聚与之匹配的财政、金融、保险等现代经济要素。但金融机构怎么才能惠及贫困户?
五丈湾村边的一处养驴基地,曾经的贫困户齐国存脸上的笑容给出了答案。不久前,他刚花了20多万元,住了30年的老房子被翻盖一新。
“买头小驴得5000元,没有银行贷款,这事根本干不成。”
齐国存养驴获得的贷款,来自阜平县大力推行“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农业保险兜底保障。协调联动下,群众无需抵押,便可申请贷款。
搞产业脱贫,贫困户最担心“赔”。一旦“赔”了,就有可能一辈子翻不了身。为此,阜平县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出成本价格损失保险,对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损失进行保险,防止贫困群众因创业返贫。去年保险公司理赔近2000万元。
与产业发展同步,阜平县在易地搬迁、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社会兜底等诸多方面打出了“组合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建立农村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再次补偿机制,让贫困群众不再“无钱治病、因病返贫”;实施农村低保分类施保政策,确保低保对象吃穿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