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羊不只是吉祥的象征,更是美味及滋补佳品。《东方朔占书》说,农历正月初四为羊日,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则预示当年的羊繁育顺利;如果是阴天,则预示当年的羊有灾病。
正月十六日,是元明两朝北京地区“结羊肠”的日子,结羊肠是一种占卜习俗,用旧日历纸九张,卷捻成条状,混杂后连接,再拆开验看,首尾日期相连的为吉兆。这一天,蒙古族牧民将其称作兴畜节,祈求牛、羊等牲畜平安、繁衍发展,饮酒庆贺。
在礼仪活动中,婚庆要用羊,早在后汉时人们就把羊作为聘礼之一,直到今天,我国很多民族在婚俗中仍以羊为订礼和聘礼。在婚宴上,蒙古族以整羊席为最隆重。在人们相互拜访时,羊可当作见面礼、贺礼等。在娱乐活动中,哈萨克、塔吉克、维吾尔等民族有叼羊的民间体育活动,由骑手们在马上争夺一只割去头和蹄、去掉内脏的山羊,最后把山羊扔到指定地点者获胜。晋北民间摔跤比赛时,也有以羊为奖品的。
“鱼”和“羊”结合便成“鲜”字,可以看出古人口福不浅。汉代许慎释字义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因此,从古至今,关于羊的各种吃法和传说也特别多。最著名的“全羊席”在我国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原是宫廷招待信奉伊斯兰教客人的最高规格宴席,一桌“全羊席”,至少要有四十四个菜,但在所有的菜名中不露一个“羊”字,全都以生动、美丽、形象的别名代之;而极具地方特色和风味、誉满国内外的各种羊肉美食,更是不胜枚举。
如今,最常见的吃法当数涮羊肉。在隆冬季节,坐在炭火熊熊的火锅前,夹上一片薄薄的羊肉,在滚开的汤汁里一涮,再蘸一蘸佐料,入口不腥不膻,鲜嫩可口,顿时使人忘了室外的寒冷。据说,涮羊肉的创始者还是元世祖忽必烈。
相传,忽必烈在一次南侵时,接连打了七天败仗,退到一座山谷之中。人缺粮,马缺草。大将军哈蜜史带领士兵,搜遍山野,捕捉到四头肥羊,献给忽必烈。忽必烈大喜,急令御厨烧制上来。没等羊肉烧熟送上来,饥肠辘辘的忽必烈跑到厨房,抓了一把切好的鲜羊肉片投入沸入中,用勺子盛起来,配上麻酱、辣椒末等佐料,美美地吃了起来。他越吃越有味,感到从来没有吃过这等鲜美的佳肴。
忽必烈做了元朝的开国皇帝后,就把这道菜钦定为“涮羊肉”。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直到光绪年间,涮羊肉才逐渐走向民间。后来,这道适合兄弟民族口味的佳肴,也受到汉族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