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从左至右)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伊朗外长扎里夫、法国外长勒德里昂、德国外长马斯和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在会谈前合影。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15日表示,欧盟以及法德英三国将继续履行伊核协议,并将在未来几周与伊朗展开各层面深度磋商,以应对美国重启制裁造成的难题。新华社发
而自伊核协议生效以来,欧盟和伊朗联系日益密切,双方在飞机、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入合作。欧盟自然不愿“跟风”制裁重要的生意伙伴。同时,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可能引发一系列如中东地区冲突升级、难民危机加剧的“蝴蝶效应”。此次欧洲积极斡旋,既是担心伊朗核协议谈崩可能引发的中东地区冲突升级,其外溢影响或将加剧欧洲难民危机等次生问题,也是希冀通过游说特朗普调整对外政策,借以提升欧洲诸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但由于另外一方又是紧握其经济命门的美国,欧洲显然不情愿与之对立。
在这个困难的比较题面前,欧洲立场模糊,态度摇摆不定。一定程度上,欧洲斡旋的失败,与其举棋不定的模糊立场密切相关。例如马克龙访美期间曾表示要促成某种“新协定”的达成,又如默克尔在与特朗普会谈三小时后,声称目前核协议的条款确实“还不够明确”。欧洲一面向美国集体游说、一面不断为特朗普政府“找台阶”的暧昧态度,反而助长了美国的气焰。
更重要的是,欧洲内部一盘散沙,难以在较长时段保持一致的对外政策。当前,英国脱欧谈判还在僵持,而脱欧所带来的后遗症已经开始凸显。欧洲的脆弱与内部分歧,使欧洲国家目前难以形成一股能够制衡美国外交的统一力量,无论是作为美国的跟随者摇旗呐喊,还是作为政治协商解决分歧的倡议者发布声明,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的话语权明显有所欠缺,很难对当前局势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也让掌握欧洲经济命门的特朗普,感到在美国国内选票面前,纷乱而模糊的欧洲声音显得无足轻重。
可以预见的是,出于伊朗的特殊地缘环境,未来各国的外交博弈将有可能导致中东地区新的秩序或外交模式的建立,进而影响到全球的战略稳定。真正解决中东各国安全关切,实现中东地区局势的和平稳定,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