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一考定乾坤,火箭军某导弹旅训练考核有了新名词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卫东  刘浏  彭永敖责任编辑:杨红
2017-08-08 03:01

初夏时节,南国腹地。火箭军某导弹旅一场场训练考核梯次展开,或“地下龙宫”,或密林深处,“考为战”驱动“练为战”的演兵场面如火如荼。

按说,大规模的训练考核往往都在年底,为什么这个导弹旅现在就挥舞起考核的“指挥棒”?

面对记者的疑问,该旅旅长张鸿道出了一个新名词——“联赛制”。

“所谓‘联赛制’训练考核,就是借鉴球类职业联赛换算积分、成绩累加、动态排名的原理模式,对训练进行考评的一种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按训练阶段贯通全年,既有‘常规赛’‘季后赛’,还有‘总决赛’,但每次都是综合考核,只是内容比重不同。”

一场训练考核“风”,从春刮到冬,效果究竟如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联赛制”训练考核在该旅实施两年来,考核衡量实战化训练质效的标尺更加清晰,从营连官兵到旅领导,普遍对训练考核的理解更加深刻,“考核就是打仗”的观念越树越牢。更令该旅官兵们引以为傲的是,“联赛制”训练考核主要做法,已被写入正在编修试训的火箭军训练大纲。

衡量一支部队战斗力水平,战时靠打仗,和平时期离不开考评。放眼全军,“训练就是打仗”这一口号喊了多年,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用该旅领导的话说,不妨在考核上用点真功夫,以考之严推动训之实,进而实现“战斗力动态检验”和“战斗力贡献率”精准量化。这,也是他们推行“联赛制”训练考核的初衷。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火箭军某导弹旅组织实装操作训练考核。刘王虎 摄

“联赛制”考核,考出了什么?

——火箭军某导弹旅创新考核模式推动实战化训练的调查与思考

■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刘浏

●训考分离:专职考官队伍执考演兵场

●全面全程:训练考核不再一考定乾坤

●问题倒逼:“要我训”变为“我要训”

考场拿高分,战场上就能打胜仗吗

“当了11年兵,头一次遇到这样考。”

说起两年前的那一幕,上士邵甲猛依然有点激动:2015年初,火箭军某导弹旅推行“联赛制”训练考核,官兵们如往常一样,信心满满准备“应战”即将到来的专业理论考核。孰料,考核时发下的试卷竟是一张白纸:主考官、旅导弹专家赵心宏走进考场,用粉笔在黑板上现场书写出一份“考卷”。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不少题目不但没见过,还要求现场操作、故障处理……”结果,此次考试,许多过去屡拿高分的官兵跟邵甲猛一样,都考砸了。

一营二级军士长龙永华说,过去专业理论考核,只需将专业题的题库“复制”到脑子里,考个高分不在话下。

此时,“龙永华们”只看到了“联赛制”训练考核的“不同”,以为如此考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没完全理解旅党委的深意:考核高分不等于战场高能,解决分值与能力不对等问题,必须从解决如何考开始做起。

“‘高分低能’现象,在战场上是要吃苦头的。”对此,时任二营二连连长陈政感受颇深。

那次,二营以专业训练考核成绩第一的身份,随该旅首次千里机动跨区参加“红蓝”对抗演练,陈政带领先遣分队率先进场。

未承想,长途跋涉立足未稳的他们,接连遭到空中侦察等实战“洗礼”,不少官兵自乱阵脚、失误频频,导致首战失利。

“考核是训练的‘度量衡’,更是训练的‘风向标’”。旅政委戴伟德坦言,这次对抗演练栽了跟头,表面上看是训练出了问题,实质是考核出了问题。以往考核习惯于“单项课目反复考、单个流程走到底”的自训自考、自我评价模式,动态检验战斗力底数很难实现。

创新训练考核模式迫在眉睫,既有败局牵引,更有现实考问。在该旅,作训部门往往一手拿训练计划、一手拿考核计划,某种意义上相当于自己“左手跟右手掰手腕”。

考核,本就包含“为难”之意,以往考官与被考者,似乎都明白怎么考更为合理,但总缺那个站出来做的人。推开“联赛制”,他们采取的第一项举措,就是抽组技术、训练、纪检骨干等组成专业考官队伍,并依托旅教导队成立考核办,专职负责训练考核,彻底实现训考分离。

2015年第二季度考核前,该旅训考办借鉴高考封闭集中出题的模式,组织专家和考核骨干,考核前在教导队封闭一周设置考题。旅参谋长王志彬说,套路一变,当时部队一下就紧张起来了。

考瞄准数据判读,释放放射源干扰瞄准仪,逼着号手分析排故;考筒态垂直测试,传感器被事先调拨,逼着指挥员应急应变……

专职考官在考场上频频“唱黑脸”,使得训练考核的“意料之外”越来越多,“意料之中”越来越少,倒逼着官兵们真正设身战场思考问题,对表实战改进训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