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后期:进退自如保持战略定力
2016年2月24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Russia wins policy points: Now what?的文章,指出俄军通过叙利亚战争达成以下五个目的:
1.防止了因外界干涉而导致的叙利亚政权更迭;
2.粉碎了华盛顿对莫斯科的孤立;
3.证明了俄罗斯在中东是比美国更可靠的盟友;
4.向外界展示了俄罗斯的新式装备;
5.克服了因乌克兰危机而导致的俄罗斯民众对战争的厌倦,展示了新的外交方向,提升了国民信心。
就在这篇文章发表后仅一个月,2016年3月14日,普京突然宣布撤军,前期担任作战任务的飞机陆续撤出叙利亚,但俄军保留了对机场的使用权,C-400防空导弹系统也将继续屏护叙利亚的天空。俄罗斯的“撤军”没显露多少征候,颇具特立独行之风。但俄军撤兵的时机,却选在各派谈判当口,显得“不合时宜”。
其实,作为俄罗斯在中东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俄罗斯撤军之余,已经为自己留了后手。实际上,此次撤军,俄军方只是将大部分战斗机撤回国内,而打击“伊斯兰国”和“胜利阵线”的军事行动将继续。而设在拉塔基亚的空军基地,以及设在塔尔图斯的保障点和赫梅明的空军基地,则以“监督停火实施情况”以及“对塔尔图斯和赫梅明军事基地实施陆海空防卫”为由保留下来,并将从海、陆、空三方面加以保护。借助于这三个基地,俄罗斯可监控整个中东及北约舰船活动的地中海中部。其中,俄罗斯保留赫梅明空军基地是最重大的成果。根据官方声明,C-400防空导弹系统、部分战斗机、空中侦察机将留在那里,还有俄舰艇群将留在叙利亚海岸。也就是说俄从叙利亚撤出主要力量后,俄驻叙基地还将保留约1000人及两个营,800人左右。俄罗斯曾通过里海的军舰向叙利亚境内目标发射巡航导弹,向世界表明:即使不向叙利亚增派兵力,俄罗斯同样有能力对叙境内的组织实施军事打击。据俄战略评估研究所专家科诺瓦洛夫认为,在塔尔图斯基地及赫梅明空军基地的支持下,“俄战斗机只需要1.5分钟就能抵达特拉维夫,10分钟就能抵达土耳其,20分钟就能抵达罗马,30分钟就能抵达直布罗陀。”这将使俄罗斯具备在短时间内在叙利亚及周边区域组织军事打击的能力。同时,俄罗斯方面还表示将继续履行向叙利亚政府供应武器与军事设备以及训练军事专家的义务。由于盘踞在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短期内难以清除,受到叙政府合法邀请、有联合国授权的俄罗斯军队就理所应当地在叙利亚保留军力,并给予政府军大量的军事援助。一旦日内瓦和谈事态失控,普京可以视局势发展,重新加大在叙利亚的军事部署,来逼迫西方及逊尼派势力达成利益交换。
如是,俄罗斯进退自如,拉塔基亚、赫梅明空军基地和塔尔图斯军港像三颗俄罗斯安插在中东的楔子一样,撑起了叙利亚局势,叙利亚则支撑着俄罗斯在中东和地中海的地缘布局,中东和地中海支撑起“俄罗斯大欧亚”(Eurasia)战略,最终撬动与美国在世界大棋局上的博弈。
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以“混合战争”引领作战行动表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混合战争,既能用军事实力慑止对手的非军事手段软刀子,又能利用全球化趋势运用政治经济手段化解对手军事威胁硬棒子——既要把挑事的打翻,又要把谋事的打蒙。对于看得见的敌人,比如对“非法武装”这样看得见的敌人,要“杀鸡用牛刀”,用高精尖武器装备从肉体上直接予以毁灭性打击;对于看不见的敌人,比如美国和西方,要用看不见的方式威慑,比如电子战,尖端装备。既要有能力应对云谲波诡的危机,更要善谋能为,敢于跳出套路奇招制敌,化险为夷。经过叙利亚战场上的熟稔运用,混合战争早已不再是霍夫曼和西方的专利,世人只会记得独具俄式特色的“格拉西莫夫战术”,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它对俄军在叙利亚战场活动上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