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盘点:2017,中国军工的“满园花开”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星辰 杨利程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7-12-28 18:28

 匠心支撑

精钻细研的态度

成就伟业,要在得人。大巧不工,匠心筑梦。

7月的朱日和,铁流滚滚,长缨如龙,恢弘的气势让人心潮澎湃。利器不语,战车无言,但沉默的精彩同样令人心动。据统计数据显示,建军90周年阅兵的装备中,近一半是首次参阅,而距离上一次胜利日大阅兵,尚不足2年时间。

有多少的惊艳令人赞叹,就有多少的付出鲜为人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笔下的豪迈景象,在一代代军工人的接力下,逐渐成为现实。中国“天眼”张目、“天舟一号”启航、北斗三号卫星闪耀太空、深海潜水器屡屡刷新下潜纪录……创新锐器的接踵诞生,离不开一大批军工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支撑。

这其中,有用毫米级精度细雕“天眼”“眼窝”,实现拼装面板子单元边界精准定位的技术负责人郑元鹏;有从事航天动力燃料微整形工作30年,用堪称完美的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时代楷模”徐立平;还有主持某型发动机燃烧室机匣裂纹“零热量、零变形”快速修复技术,成为行业翘楚的首席技术专家孙红梅……正是有了这些像他们一样兢兢业业铆在岗位上的“沉默砥柱”,才托起了新时代国防工业的“高楼大厦”。

这是一份厚重的名单。从我国核武器事业开创者、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做出卓越功勋的著名物理学家程开甲,到用不竭的智慧助力海军劈波斩浪,让中国舰船技术实现国际领跑的院士马伟明;从一辈子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的“歼-10之父”宋文骢,到被誉为“国之栋梁,大国脊梁”的歼-20总设计师杨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令人肃然起敬,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令人闻之动容。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回顾这些栋梁之材的成长足迹,“长期”“常年”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高频词。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以他们为表率,军工科技人才不断涌现,技术能手迅速成长。瞄准开拓性领域、实现技术性跨越,一个个科研团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奋斗故事在中国军工史上熠熠生辉。正是他们的执着努力,不断为军工领域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