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炸弹:有眼有脑有翅膀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张强责任编辑:李文慧
2017-09-20 10:19

视觉中国。图为韩国空军KF-16战斗机试射JDAM

俄罗斯《晨报》网站近日报道称,俄已经研发出能自行找到地面目标的PBK-500U集束炸弹。飞行员可从高空投弹,无需考虑目标位置,不必进入敌人防空武器的射程范围。

特别是,PBK-500U不仅精度高,而且智能。它装载了分别针对装甲目标、导弹和火炮的具体程序,且能排除某些民用设施,例如民宅或公交车。假如炸弹未能命中预定目标,它不会立即爆炸,而是在延迟一段时间之后爆炸,以便最大限度降低误伤平民的风险。难道炸弹也已具备了人工智能吗?

对此,国防科技大学军事专家石海明副教授介绍:“虽然此次披露的PBK-500U具备多种新功能,但大多为现有智能炸弹功能的改进与深度应用,并未有颠覆性的创新,说其具备‘人工智能’更是为时过早。”

PBK-500U可“发射后不管”

PBK-500U集束炸弹实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智能炸弹,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

石海明介绍,智能炸弹是在传统的普通炸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改进的方面首先是自导弹头,即电子传感器,这是智能炸弹的“眼睛”。其次是弹载计算机,这是智能炸弹的“大脑”。对于需要发送、处理、接收大量数据的武器,一部能够高速运转的弹载计算机是完成这些任务必不可少的元件。第三个是飞行控制器,即全动式可控尾翼,这是智能炸弹的“翅膀”。飞行姿态的调整需要通过尾翼来完成。与仅能完成自由落体运动的普通炸弹不同,智能炸弹能够对自身的运动姿态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地接近目标,完成精确打击。此外,为了给智能炸弹上的电子设备供电,智能炸弹还需加装电池。

“由于能进行飞行姿态调整,智能炸弹的精准度要远远超出普通炸弹,总体的打击费效比更低。同时,智能炸弹能够降低对载机的依赖。由于不需要进行精确的瞄准动作,载机可以在更加有利的时机投放智能炸弹,从而降低了自身受打击的风险。”石海明说。

美军在近年来的历次战争中均使用了智能炸弹。有关方面对比了1991年“沙漠风暴”和2001年“持久自由”的行动数据,指出在“沙漠风暴”高峰时,美军战斗机每天出动3000架次,而在“持久自由”中因为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攻击炸弹,每天仅需派出200架次战斗机就能获得与以前3000架次相同的攻击效果。当年以10架战斗机攻击一个目标,现在一架战斗机就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

在科索沃战争中,联军投射的炸弹超过25000枚,其中656枚联合制导攻击武器(JDAM),还不到总投弹数的3%。尽管天候不佳,但JDAM90%的弹着点误差都在12米之内,摧毁了近9成的预定目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