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鲨”第一人

——记“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国全 李唐 钟魁润责任编辑:张硕
2015-10-10 04:13

以身许国,勇者无畏——

他在一次次与死神“掰手腕”中砥砺剑锋

“刀尖上的舞蹈”看似壮美,实则是与死神共舞,时刻充满危险。

究竟有多危险?

国外一份报告显示,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

航母飞行甲板跑道长度不到陆地机场的10%,飞行员在高空看到的飞行甲板仅一张邮票大小,加之航母纵横摇晃、上下起伏,“在200公里以上时速玩穿针引线的精细活”,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

何况,“飞鲨”既要完成定型试飞,还要进行上舰技术攻关,对试飞员来讲,项项都是“鬼门关”!

一次陆上阻拦索极限试验,戴明盟任塔台指挥,引导试飞员邹建国驾驶战机冲向阻拦索。

然而,险情突现,十分危急。戴明盟冷静指挥,引导邹建国正确处置,最终化险为夷。

“这项试验还搞不搞?”众人犹豫不决中,戴明盟穿上飞行服再次驾机起飞。

试飞几年来,戴明盟经历了10多次险情。是什么让他临危不乱、沉着应对、绝境逢生?戴明盟说:“是对死亡的独特体验”。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有3次“与死神掰手腕”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第一次是刚上军校,跳伞训练中他的伞绳缠住了伞翼,快接近地面时才打开了备用伞。

第二次是毕业分配到海军某飞行团后不久,他和战友驾机训练。飞机升空不久突然起火,随时可能爆炸,为避开地面人员和设施,他们操纵着下坠飞机冲向一片农田,在500米高度才弹射离机。

第三次是一次空战训练,遭遇右发动机突发故障的险情,他果断关闭右发动机,和战友一起操纵飞机单发着陆,最终把飞机停在了跑道上。

一般来讲,飞行员经历这些险情后,心理上会有阴影,甚至不愿再从事飞行工作。

“科研试飞岗位是军事变革的前沿,当试飞员就要有一股敢趟雷阵的精神。”经历多次空中遇险之后,戴明盟依然决定无畏前行。

“他是个超级冷静的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心理素质极佳。”该部政委赵云峰这样评价自己的搭档。

极限偏心偏航阻拦试验,是舰载机试飞第一阶段最危险的课目,首飞还是戴明盟。

此时,试飞机场刚刚竣工,跑道两侧乱石还没清理彻底,偏心偏航极易冲出跑道,后果无法预料。

第一次偏心试验,戴明盟成功挂索。现场总指挥、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张永义要求他再来一次,偏心更大一些。戴明盟二话没说,驾驶战机以200多公里时速向着极限角度冲刺,一组新的阻拦试验数据诞生了。

2013年6月,海军决定进行首次航母资质认证。训练开始前一天,戴明盟对程海林、何友云两位战友说:“只要上舰就会有危险,你们的技术已经有相当基础了,如果这次我牺牲了,你俩就上!”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那次,戴明盟等试飞员先后完成舰上连续起降、驻舰飞行等全流程训练和首次短距滑跃起飞,顺利通过航母资质认证,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舰载战斗机舰上起降技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