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绿色的壮歌,在青山间回响,在乡亲们心间萦绕。山岭上,老将军扛着铁锹、唱着军歌的身影依旧坚毅挺拔,如此动人心魄——
清风传送绿色的壮歌
■马 海
一
金秋十月,当已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张连印回看多年之前的那个上午,还是感慨不已:那是2003年5月,虽然已经立夏,而地处塞外的山西省左云县,气候却仍然拖着春的尾巴,在寒暖之间徘徊。风沙时不时地袭来,顺着干涸的十里河滩,由西向东长驱直入。此时此刻,在十里河畔的张家场村外,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身着一身戎装,倔强地伫立在风沙中。
他就是刚刚退休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少将。是啊,从1964年参军入伍算起,张连印离开故乡快40年了。40年时光荏苒,自己的家乡仍然被恶劣气候所困扰,许多父老乡亲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眼前的一切让张连印痛心疾首。
站在风沙中,张连印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一个绿化家乡、造福桑梓的计划在心中萌生。如果说从军40年,他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这是尽忠的话;那么从今以后,他要把自己的余热散发在张家场这片热土上,在父老乡亲面前尽一把孝,回馈家乡的养育之恩。
他握紧拳头,迎着狂风,习惯性地挥了挥。
二
由于年久失修,张连印参军前住过的那几间老房早已破旧不堪。回村后,张连印借住在堂弟家中。简单地安顿好,他就开始忙碌起来,白天到野外转悠,夜里到乡亲家走访。他仍然像参军前那样,走到哪家吃到哪家。他和乡亲们不客气,乡亲们也不把他当外人,仍然像从前那样,有稠是稠有稀是稀。
在村子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虽然乡亲们的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自然环境的恶劣严重制约着家乡的发展。西北风卷着黄沙,三天两头光顾村庄,大白天会刮得天昏地暗。肆虐的沙尘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长驱直入。张连印在地里转上一天,回到家中像是从土里扒出来的一般。
张连印将军退休返乡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私企老板上门邀请他“出山”,希望他成为自己公司的“顾问”,并开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村里的本家弟兄,也希望他能带领大伙做点买卖,改善本家族的经济状况。张连印耐心地和亲戚朋友解释,他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退了休,但退休不能褪色,共产党人谋的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给大家讲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申请回乡务农,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的故事,渐渐地,获得了大家的理解。
经过反复调研、慎重思考,张连印决定在家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让张家场的河滩绿起来,让十里河水清起来,让肆虐的风沙停下来,彻底结束祖祖辈辈在风沙中挣扎的苦日子,造福子孙后代。当晚,张连印打电话和老伴儿说了自己的想法。老伴儿说:“我就知道你是个闲不住的人,无论干什么我都支持,安顿一下我就回去陪你。”张连印兴奋地对老伴儿说:“这才是夫妻双双把家还。”
三
万事开头难。尽管参军前张连印一直生活在农村,也曾经栽过树。但是,大面积植树造林,在乱石滩上种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张连印的态度是:“谁也不是天生植树的把式,咱们先干起来再说,在学中干,干中学。”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植树治沙,先得有个安营扎寨的地方。张连印在征得村委会和有关部门同意后,在村南的河滩上搭起了一个简易帐篷,购置了锅碗瓢盆和简易的生活用具,把铺盖行李一卷,就和老伴儿住了进去。此时已是深秋,地里的庄稼大部分收割完毕。旷野里,风无遮无拦,硬邦邦地刮过。孤零零的帐篷在强劲的西北风中,形同大海里的一叶小舟不停地摇晃。为了长久计,至少还得建一座平房。乡亲们听说了,都十分心疼,他们主动前来帮工建房。一向冷清的河滩一下子热闹起来。张连印老两口和乡亲们一道冒着寒风、突击施工,建起了一座平房小院。张连印这个离乡40年的游子,终于在张家场的河滩地安了营扎了寨,吹响了植树治沙的冲锋号。
开弓没有回头箭。单是雇工人将河滩地简单做了平整,张连印的30万元积蓄就几乎花光了。他意识到,植树造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方方面面都做到周全。他计算了一下,买树苗、雇民工、伙食保障、拉水浇树等等,哪一项做下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无底洞。资金不到位,明年开春的植树计划就会泡汤。2003年整整一个冬天,张连印为解决资金问题,想尽了办法,几乎跑断了腿。
为解燃眉之急,张连印首先向儿女们求援。好在孩子们都理解他支持他,儿子和儿媳把家里仅有的10万元积蓄全部交给了父亲。大女儿用自己的房子做抵押,从银行贷款20万元支持父亲。小女儿把自己的转业费,连同婆家给的2万元让她买衣服筹备结婚的钱,全都交给了父亲。拿着儿女们打过来的钱,张连印心里既高兴又难过。孩子们能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这是张连印从小到大对他们的教育和要求。儿女们在关键时刻能有所舍弃,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十分欣慰;而为了成就自己回报家乡的夙愿,却影响了子女们的生活,他这个当父亲的又感到心疼和愧疚。
与此同时,张连印四处奔波,找有关单位和部门寻求支持和贷款。2004年春节前,一共筹措到资金300万元。拿到贷款那天,整整一个冬天脸上布满阴云的张连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地处塞外高原的左云县,尽管已经立春,仍然春寒料峭,寒气逼人。尤其是在那片干涸已久、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乱石滩上,更是风沙肆虐,寒风刺骨。张连印和老伴儿,带领着雇来的民工,起早贪黑,开始了艰难的植树治沙工程。经过一番苦干,一万多棵树苗如期栽进了十里河的河滩上。张连印期盼着首战告捷。他天天跑到河滩上查看,开始还满怀信心,每次从河滩上回来都笑容满面。可是立夏后,随着天气转暖,首批种下的一万棵树苗成片成片地枯死,成活率竟然不到一半。张连印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搞明白,采用传统的挖坑浇水掩埋植树方法,不能适应年降水量少、吸水速度快、保水能力差的高原风沙地。
张连印第一波植树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活下来的那些树苗,还是给他带来了些许安慰。那一棵棵顽强生长的幼苗,在河滩上泛起的星星点点绿色,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2004年冬,由于没有专人看护,靠近村边成活的一大片树苗被牛羊啃得七零八落。面对一棵棵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很多人建议他去派出所报案,好好整治一下那些不守规矩的放牧人。张连印深知放牧人的艰辛和不易,他没有报案也没有向放牧的乡亲们索赔,而是把这些牛羊倌集合起来沟通、交流、交心。张连印对大家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党和部队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回来种些小树只是想回报组织和众乡亲。我不要地权、不要林权,我植的树就是为了防风治沙,构建绿色屏障,为建设山清水秀的家乡出一把力,希望大家能帮我一把。”考虑到这些老乡的不易,张连印还自掏腰包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胶鞋。张连印以德报怨的人格力量感动了乡亲们。每次放牧时,他们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牛倌羊倌们成了义务护林员。
四
初战失利的深刻教训让张连印认识到,植树造林必须讲究科学,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拍脑袋想当然。痛定思痛,他自费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察设计,制定出《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他先后购买了几十本林业栽培方面的科技书籍,到邮局订阅了《林业技术》《苗木栽培与灌溉》《农民科技报》等多种期刊和报纸。阅读这些专业期刊和报纸,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每天吃过晚饭,他都端坐在桌子前啃书本。他虚心拜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师,悉心请教在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如何植树造林,并邀请省治沙办技术专家专程来到植树现地进行指导。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张连印对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能种什么树、不适宜种什么树等专业问题心里有了谱儿,渐渐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种树的门道儿。张连印把所学的知识和植树实践结合在一起,针对当地水文、气候、土壤等特殊自然环境,研究摸索出了耐寒育苗、土地水分保养、季节性栽种规律,摸索形成了“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的一套植树“六步法”。他这个带兵行家,逐渐朝着植树专家转变。2005年,他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就达到了85%以上。
为了确保河滩地植树的成活率,他自己投资先后在十里河滩打机井8眼,建蓄水池一座,修筑了防渗渠,筑起了水泥路。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较好地解决了树苗“水土不服”的问题。
那一年“五一”长假,对父母一直不放心的女儿张晓梅,跑回来探望。看到父母亲从山上下来,老两口头发被风吹得像一卷沙蓬,脸上到处是黑白相间的汗道,嘴唇皲裂得如同涩皮儿土豆似的,女儿心疼得眼泪唰唰地掉了下来。她哽咽着说:“爸妈,咱们回家吧。”张连印拍了拍女儿的肩膀说:“闺女,你也曾经是军人,咱们当兵的人可是流血流汗不流泪啊。闺女不哭不哭,爸妈这不是好好的吗?”接着他开玩笑说:“哈哈,闺女要她爸当逃兵,这还了得?”一句话逗得女儿“扑哧”一声笑了。
五
从2009年开始,张连印就感觉身体不适,总感觉呼吸不畅,尤其是爬山的时候,不像从前那样利索,爬上一截子就气喘得难受。那时候,他植的树造的林已经有数千亩,加上苗圃,别说是开辟新的植树基地,就是每天打理这些树木,就够他忙活的了,所以一直拖着没去医院检查。直到2011年6月,张连印感觉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才去医院做了一个全面体检,结果被诊断为肺癌。
做了右肺中叶切除手术后,临出院时医生建议张连印到处转转,特别是到空气质量较好的海南待上一段,并婉转地说明了病情的凶险,要有个思想准备。张连印却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哪儿也没去,只是把这些年植树中所欠的外债清理了清理,该还的都还了。他怕自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给别人添麻烦。他笑着对老伴儿说,自己要做到一丝不挂地来,干干净净地走。
转年,元宵节刚过,张连印就又顶风冒雪,开始勘察县里的荒山,筹备春季植树了。他不仅要让张家场绿起来,同时还要实现自己更大的绿色梦想。他从张家场向周边村庄辐射,植树范围越来越大,成活率越来越高,张连印干得热火朝天。然而,2014年底,病魔再次降临,他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是做手术取掉两根肋骨,还是保守治疗,医生给出了两种治疗方案。张连印担心取掉肋骨干不了重活儿,影响今后的植树工作。权衡再三,他决定采取保守治疗,顶着巨大的痛苦,硬是熬了过来。
现如今,年逾古稀的张连印仍然精神矍铄,不辞劳苦地奋战在植树第一线。看到这样的奇迹,张家场的乡亲们说,是张将军造福乡亲的义举感动了上苍,让他战胜了病魔。
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被张连印绿化家乡、改善生态的事迹所感动。大家自发地捐钱捐物,在他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凉亭,并准备在那里题刻一座“将军台”石碑。张连印得知消息后坚决不同意,找到乡亲们反复做工作。后来,村民们把“将军碑”改成了“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乡亲们说,“将军碑”虽然没有立起来,但将军的口碑已经立在了我们的心里。
六
张连印经常说,“生我者父母,养我者乡亲,而培养我成长的是党组织”。张连印回到家乡植树治沙,因为客观原因,有时好几个月回不了石家庄,不能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他就像一个没娘的孩子似的感到非常的失落。他几次给山西省军区、河北省军区有关部门打电话,咨询怎么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经过多方协调,河北省军区组织部门出具了组织关系介绍信,将他的临时组织关系转到了左云县老干部局。当张连印拿着组织介绍信,交到县老干局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在张连印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在植树治沙的战场上不断取得成绩,是因为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有党和国家的绿色环保政策作“靠山”。党组织和部队的支持,让他有了坚强的信念,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植树伊始,张连印专门向河北省军区写了申请,报告了自己绿化治沙、回报家乡的基本考虑,请求组织批准,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回应。
张连印的苗圃育苗成功后,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绿化治沙,村民房前屋后种树、学校校园里植树,他免费赠送树苗;当地驻军部队绿化营区、绿化驻地荒山,他既送树苗又送技术,成为部队建设园林化营区的义务顾问。
曾经飞沙走石的十里河滩,经过张连印坚持不懈的改造,变成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的育苗基地。培育出樟子松、油松、杜松、云杉、杨柳及经济林木等优种树苗20多个品种。一年四季,育苗基地都碧绿苍翠,生机勃勃。夏日里,微风拂来,绿绦摇曳,蝶舞蜂飞,满目嫩绿,美不胜收。没了风沙的侵扰,没了黄土的暴扬,尤其是一到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缀,清风徐徐,苗木低语,一派清风朗月的景色。加之张连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故而,张家场的乡亲们将基地称为清风林。
左云县委为了扎实有效地在全体党员当中开展党性教育,将十里河滩苗圃命名为“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近年来,前来基地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民营企业家越来越多。张连印感到,在党员当中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教育,这是事关党的队伍纯洁的大事,配合组织部门搞好党性教育是自己这个老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在基地里他主动担任起义务教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对我党优良传统的理解,就如何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编写了一套非常生动的授课教材。每当有党员或者是青年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不管多忙他都放下手头的工作热情接待,认真讲解,详细介绍自己在党的培养教育和各级组织的帮助下,由一个放牛娃逐步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奋斗历程;介绍自己退休后,学习开国将军甘祖昌,拿起铁锹绿化家乡的报国情怀。所有这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来基地参观学习的人。
2019年,山西省委组织部邀请张连印同志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大同市、左云县组织干部培训、开展主题教育等活动中,多次邀请张连印作专题宣讲。左云县高级中学、一中、二中、职中聘请他为德育老师,每年新生开学他都到校给师生们上课。张连印绿化家乡的感人事迹被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山西省委组织部将基地确定为右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七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张连印从入伍便开始唱起,一直唱到了今天,而且百唱不厌。唱着这首歌,他从最初简单的做好人好事,渐渐地转变成为践行共产党人宗旨的自觉行动。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张连印把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与植树造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他一改对待自己时的节约俭朴,帮助他人从不吝惜。
村民魏随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固定收入,日子过得非常窘迫。张连印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了魏随社,邀请他加入植树队,并每天和他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帮助老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用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帮助打动老魏。在张连印的帮助下老魏不仅提高了收入,还极大地增强了生活的信心。近年来,张连印通过以工代赈、实体帮扶等多种途径,帮助与老魏情况相似的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每当逢年过节,张连印还上门看望他们,给他们带去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这些年,张连印免费为种植户们提供初期帮助,无偿培训种植技术,免费提供幼苗。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张家场许多村民成了育苗专业户。他还主动帮助苗圃种植户寻找销路、介绍客户,让大家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张连印还是县福利院的常客。那里生活着30多个孤儿,张连印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福利院看看孩子们,给他们讲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英雄人物故事,组织各种活动,给孩子们带来许多欢乐。他每年都给孩子们每人买一套新衣服,买一个新书包和其他生活用品。孩子们早已把他当成是可亲的爷爷、学习的榜样,纷纷表示要向张爷爷一样,做一个自强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当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普通家庭感受到的是团圆的喜庆、是天伦之乐的享受,而对于孤寡老人们来说,或许是一种煎熬、一种无奈。作为曾经的孤儿,张连印对这种无助有着深切的感受,他难忘自己小时候,每当过节时的那种凄凉,更难忘乡亲们给予自己的关怀。因此,从退休返乡的那年起,每年的中秋节,他都要为张家场村的五保户、孤寡老人以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买一份过节的礼物,挨门逐户送去。儿子张晓斌返乡后,张连印时常对晓斌说,没有乡亲们当年对自己的关照,就没有咱们家的今天,这种恩情我们家永远不能忘记。张连印要把这种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家风和美德传承下去。
八
从2003年张连印退休回乡,至今已经过去18个年头。18年与乡亲们休戚与共、风雨同舟,18年在植树治沙中兢兢业业、砥砺前行,张连印把生命融入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回报生他养他的张家场,奉献给了左云县的生态事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下,张连印在北梁周边植树绿化荒山荒坡3000亩,在附近村庄植树2000多亩,栽植针阔叶树木达44万株,种植柠条灌木达80余万株;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育苗将近200万株,真正还了家乡满眼青翠。如今的张家场村到处郁郁葱葱,绝迹多年的黄鹂鸟和杜鹃飞了回来,山里也有了黄羊和狐狸的踪迹,呈现出一派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景象。在搞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同时,张连印还积极帮助村里搞好新农村建设,村民们盖起新房搬入新居,新村街道两旁竖起了路灯,树木成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张家场村“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规划经验被全县推广。2020年7月,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
张连印义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使家乡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观,筑起了一道防风治沙的绿色屏障。他除了在张家场植树外,还把造林的触角伸向全县,植树总面积达到了1.8万亩205万株。左云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先进县、模范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山西省政府首批命名的“全省林业生态县”。绿色已成为左云最靓丽的色彩,生态也成为左云最响亮的品牌。
张连印绿化家乡的奉献精神和模范事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张连印先后获得“感动大同”杰出人物、大同市“最美共产党员”、山西省林业模范、全军先进退休干部等荣誉。
张连印用生命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一曲绿色的壮歌,在青山间回响,在乡亲们心间萦绕。山岭上,老将军扛着铁锹、唱着军歌的身影依旧坚毅挺拔,如此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