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医学防护坚盾,这支科技劲旅因何屡创奇迹?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金海、刘征云、邵龙飞、庄颖娜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5-15 18:03

(四)

那一刻,脚下是灰白色的爆炸废墟,两旁扭曲变形的金属集装箱堆叠在一起,耳畔不时传来爆炸声……这是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研究所专家王永安的一次“最美逆行”。

身着厚重防护服,带头进入爆炸核心区,顶着高温连续作业,那段日子里王永安几近虚脱。经过细致勘察,他率先提出的“非防勿入、非训勿入,跨区处置、分级防护”,成为指导救援的行动准则。面对个别媒体的误判误报,向来低调的他主动发声,澄清事实真相。

“就不怕说错了引火上身?”有朋友事后问他。

“我是在场的医学防护专家,有义务让所有人知道真相。谣言猛于虎!我们不担当,让谁来担当?!”王永安语气坚定。

王永安研究员现场指导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就在一年前,王永安作为医学防护专家,刚刚执行完为期半年的海运护航医学卫勤保障任务,为实现运输船只和护航人员“两个绝对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其实,这种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早已融入到该所的血脉基因里。

研究所成立初期,为了尽快研制出可靠的防护药品,科研人员甘当现代神农氏,不惜以身试药。据统计,参加试服试注试用的志愿者累计达3000多人次,最高服用剂量为临床应用的8倍,最终研发了一批全新结构的特效防护药物。

建所初期,科研人员开展从中草药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研究(军事医学研究院提供)

现在,科研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研人员再也不用“以身试毒”。但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却传承下来,被一批批科研人员躬身践行。为了节省时间更高效地工作,许多人养成了半天不喝水、走路小跑的习惯;有的人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再加上药物试剂的侵害,皮肤大片过敏,却没有一天停止工作;有的胃液反流无法坐下来,就用废旧纸箱垫高办公桌,每天站着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军事医学研究院院史馆,一幅《拒评院士》的油画被放在醒目位置。

主人公宋鸿锵,卓越的药物学家、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为了医学研究事业,他甘愿30年做无名英雄。

鉴于他的学术水平和突出贡献,组织决定为其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谁知他竟坚辞不受。原因很简单——申报院士,一定程度上会公开他的科研成果。

2005年,这位可敬的老人因病离世。

斯人虽已离去,国家和民族将深深铭记他的功绩!

后记

结束采访离开这个研究所,回望墙上醒目的所训: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忠诚事业、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诚实守信、诚恳待人的处事原则,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人生态度,严谨细致、求真求新的科研作风,积极协作、主动配合的团队精神。这朴实无华的6条所训,生动诠释着该所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深度折射出军科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一代代军事科研工作者姓军为战、强国为民的生动体现!

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刘征云摄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