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人四海为家,到哪里都是组织的安排”
位于海淀区某干休所周智夫的家,是2008年搬进来的,面积还没有完全达标。走进家门,饭厅里挂着周老的遗像。老伴、两个儿子、3个女儿,都沉浸在对亲人的思念中。
这是全家人机会不多的一次相聚。从东北到华东、从华东到西南、从西南到华北,周智夫一生4次跨省调动,经历10余次部队整编、20多次岗位变换,大女儿周雪文留在重庆落户,大儿子周华、二儿子周为民参军后,一个转业安置到江西九江、一个回到江苏徐州老家,虽然他们也想离父亲近些,但从不敢跟父亲提起。革命军人四海为家,他们深知父亲的脾气,即使说了父亲也不会同意。
1945年,时任指导员的周智夫跟随部队一起攻打高作镇。战斗结束后,组织决定将他所在的五连与六连合并,并任命他当连队书记官,负责副职工作,他欣然接受;皂河打下后,上级调他去地方区队,由前方到后方,他坚决服从。
战争年代,党指到哪就打到哪;和平时期,党叫干啥就干啥。1957年初,一纸命令,调周智夫到新组建的重庆炮校工作。他第二天带着妻子和4个未成年的孩子,拎着两个竹编箱就出发。
原以为可以在重庆过上安稳日子,1968年6月,周智夫接到去第二炮兵某基地医院任职的命令,一家人又从重庆赶赴云南。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女儿周雪文则被孤身一人留在当地落了户。
家越搬越远,条件越搬越差。由于住房紧张,全家人借住在当地老乡家一所废弃的房子里,生活十分艰苦。家人有时也抱怨,周智夫又给他们做工作:“革命军人四海为家,到哪里都是组织的安排。”
正当他在云南的工作风生水起时,1970年5月,周智夫又被调往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一家人千里迢迢从云南搬往北京……一家6口,从此分散居住在全国4个省市。
循着周智夫个人档案中一方印章上的名字,记者找到了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他回忆起1984年干休所组建之初艰难开局的情形,感慨万千:“当时,由于设施条件不完善,很多同志不愿搬,工作一时很难开展。”
“我先搬!”周智夫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分配的住房,每一平米都饱含党的关怀。”他还劝说大家要感恩组织、服从安排。一楼卫生条件差、采光效果不好,很多人都不愿意要。朱南璋找到周智夫,他二话没说就领取了一楼的钥匙。
眼看就要搬家了,朱南璋又面带难色找周智夫商量:“老周啊,二楼有位老同志腿脚不方便,你看……”明白了政委的来意,周智夫又爽快地交换了钥匙。
“可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
早上6点起床,晚上7点看新闻联播,与人约定时间必定准时赴约,干事创业诚实守信、有一说一……从小和姥爷生活在一起的外孙周洵说,姥爷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走进周智夫的家,满目皆是简单朴素的陈设——用了几十年的沙发、钢管床等老旧家具,就连上世纪50年代的牙缸、饭盒都舍不得扔。
周智夫对军装情有独钟,但凡隆重场合,都会穿着熨得笔挺的军装。一套军装,他穿了30余载,已经褪了色。岁月流逝,军装的颜色变淡了,军人的底色却厚重了。周智夫的忠诚、感恩、勤俭的美德融进了血脉,也融进了家风。
翻看他生前记录的《生活备忘录》小册子,小到几块钱的卫生间灯泡,大到上千元的电器开支,每一笔都记得详详细细。记者粗略一算:从2009年到现在,周智夫平均每月开销仅几百元!
小儿子周卫民说,很早之前,父亲就立下家规: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党恩。上世纪70年代,边境发生战事。周卫民服役期满,刚接到退伍命令。周智夫要求他留队待命,随时准备报效祖国。周卫民当天找到领导,申请推迟退伍。得知轮不到所在部队上前线时,才返回江苏老家。
念党情、报党恩、跟党走,是周智夫红色家风的底色。得知曾外孙潘怡霖要到国外读书,他再三叮嘱:“你的根在中国,学成后要回来报效国家。”言者谆谆,听者动容。
周智夫给自己定下了为组织多着想、多分忧、多添彩,对组织少提要求、少讲条件、少添麻烦的“三多三少”原则。即使对待家人,也不破例。二女儿周卫平乖巧伶俐,周智夫对她疼爱有加。初中毕业时,周卫平看到不少同学都参了军,也想让时任军管会副主任的父亲安排自己当兵。
“组织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是要我多作贡献,而不是为自己办私事。”没想到父亲不但不愿说情,还让女儿下乡插队。
插队2年多,满以为父亲会帮自己安排个好出路,希望却再次成为泡影。最后,周卫平自己在海淀区百货公司找了份工作。
“我们姊妹5个都没沾过父亲的光!”周卫平说,自己刚开始也不理解,甚至觉得是父亲“无能”!“但现在我明白了,父亲真的了不起!”
迟暮之年,周智夫落实待遇标准更加严格。他近年的医药年标准统筹费是每年2.8万元,但每年实际药费连一半都没用到。他常说:“待遇是组织给的,有标准也要省着用。”
大女儿周雪文患有心脏病,随身备用速效救心丸。每次大女儿从重庆来北京看望自己,周智夫都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面对不解,周智夫解释说:“我的药是公费保障的,可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
曾与周智夫相交多年的干休所原政委魏增池说:“周老一直把自己当成普通党员、普通一兵,他一辈子没有忘根、忘本。他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和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也感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他对党的感情特别真挚,对党是真相信真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