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序幕。然而在荣光背后,却很少有人了解这条探索之路的艰辛曲折。
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也是这一年,中国科学院派出赵九章、杨嘉墀、钱骥等科学家组成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前苏联考察卫星工作。专家们在“老大哥”那里住了70天,连卫星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深切体悟:“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人造卫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就这样,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艰难起步。一根粗木头加一个白铁皮箭头就成了火箭模型,马粪纸涂上墨汁开始探索空间光学滤波器的研制,猫的胡须也能作为红外地平仪探测器的装配工具……如此简陋的起点,在世界航天史上绝无仅有。
首当其冲的研制困难,就是各种材料。其中,就包括一种用在火箭发动机液氧主阀门上的密封垫。根据苏联的标准,这个密封垫要用牛皮做,而且还必须用3岁以下的小牛“屁股蛋子”那块皮,皮上不能有鞭伤。当时,我国基本上是家庭养牛,但是当科研人员寻找这种“3岁小牛皮”时,养牛的人谁也回答不出,哪头牛没有挨过鞭打。
面对“材料危机”,科研人员对标准材料直接展开攻关,同时也在积极寻找“代料”,以性能相同的材料代替苏联规定的材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30多种胶料试制出了能够满足各种要求的176种密封件,而那种以“3岁小牛皮”为材料的密封件也得到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