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敌后模范区

来源:新华社作者:杨祖荣 梅世雄责任编辑:柳晨
2017-07-12 17:58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游击队为主的抗日军民,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在所有取胜因素当中,抗日根据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1945年抗战结束,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晋察冀、晋绥、陕甘宁、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南、浙东等大大小小数十块抗日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郜耿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中,聂荣臻领导创建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郜耿豪指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它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全国战略反攻和进军东北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937年,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聂荣臻率部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月下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分八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八路军采取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的作战方针,歼敌1000余人,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了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多个县。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法令,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本改变了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政权垮台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敌后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到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中共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察冀军区统一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个地区、各方面的工作。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引起了日军极大的恐慌。1938年11月—1939年4月,日军先后对冀中区进行了多次围攻。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一二零师主力,于12月下旬开赴冀中,并于次年4月在河间县齐会村战斗中取得平原地区歼灭战的重大胜利。随后,一二零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一起,相继在繁峙、易县、灵寿、阜平、涞源等地打败日伪军的进攻和“扫荡”,巩固和发展了冀中、北岳根据地。

1941年起,日军在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广泛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武工队等游击战方式,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抗战,到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冀中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建立,冀东区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的大片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45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夏季攻势,先后发动察南战役、雁北攻势、子牙河战役、大清河战役、热辽战役,扩大了解放区,将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8月,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对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攻占城市70余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铁路,东到渤海、锦州,南临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伦、赤峰的广大地区,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