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疗队:对受援国人民的贡献
治病救人
中国援外医疗队遍及五大洲,主要集中在非洲。长期以来,热带病和传染病威胁着非洲人民的生命安全。据统计,非洲每年约00万儿童死于疟疾,因疟疾而亡者约占死亡人数的90%;2002年非洲占世界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人数的50%;2004年世界因霍乱死亡人数的99%在非洲;非洲医生十分缺乏,外科医生与人口的比率为:40000,30多个非洲国家每万人才有一名医生。2006年,非洲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人数达500万。非洲大陆缺医少药的情况极其严重。
从1963年开始,中国援外医疗队免费为群众服务,给贫困地区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阿尔及利亚为例。几十年来中国援阿医疗队涉及普外、脑外、骨科、妇产、心内、整形、眼科、麻醉、针灸、护理等10多个专业,建立医疗点6个,成为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好的医疗队。他们的最大优势是中医和针灸疗法。阿国防部长萨布因骑马摔伤瘫痪在床,经各国名医诊治均无好转。石学敏医生用银针手到病除,萨布的腿居然能抬起来。针灸治病的奇迹除在阿广泛传播外,摩洛哥乃至阿拉伯世界也掀起了针灸热。阿卫生部长奥马尔·布杰拉卜指出:“中国医疗队的影响已超越了阿尔及利亚的国境,影响到了整个世界”。
中国针灸在各国口碑极好。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得知针灸的奇效后,邀请文洪大夫为他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对此,文大夫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优势,认为其作用西医不可替代,非洲的针灸推广和医疗队真的有很大关系,不管是任何一个医疗队,哪怕就是一个医疗点,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针灸大夫。马里的气候和生活条件导致风湿病、关节炎和腰肌劳损频发,针灸对这些疾病颇具疗效。不平衡的饮食习惯、疟疾横行以及滥用奎宁很容易造成肢体偏瘫,70岁的中风患者很多。蔡卫根医生用银针治疗了不少这类病人。援尼日尔医疗队在2006年诊治57330名病人,其中用针灸术治疗520名病人,多位政府部长对中医针灸产生了浓厚兴趣。
中国医疗队的最大特点是为普通百姓服务,令民众亲身感受到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敬业精神。阿尔及利亚一家医院院长胡里阿表示:“马斯卡拉医院是因为中国医生的到来而驰名的。”中国援外医疗队谱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援阿尔及利亚医生戴植本等成功完成了为青年奥斯曼断肢再植这一非洲首例神奇手术,被称为“中国妈妈”的宋颖杰在阿行医7年被授予阿国家勋章,援阿医疗队不仅得到与总统同座吃饭的殊荣,也被当地人民称为“最值得信任的人”。浙江医生李世骐将病人手上肿瘤段切除后断肢再植成功,陈毅军医生完成首例股骨一次性延长术,姜修羔医生摘除颈部巨大肿瘤,在马里引起轰动。宁夏医疗队为贝宁妇女摘除23公斤的卵巢肿瘤,商延均大夫等为生命垂危的病人实施开颅术,成为贝宁医学史上的奇迹。江西医生邱晓洪运用闭式灌注引流技术为摩洛哥老人治疗骨折手术后感染症取得神奇疗效。江苏医生熊人杰等将心脏停止跳动30分钟的女孩抢救过来,在当地引起轰动。四川医生江永生以高超的医术在短时间内治好22位莫桑比克偏瘫病人。湖南援外医疗队在塞拉利昂启动“光明行动”,免费为248名塞拉利昂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手术,赢得一致好评。这些都成为非洲国家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例。
完善当地医疗卫生体系
中国医疗队的另一成就是协助受援国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中国政府在派遣医疗队时,还援建医院或医疗设施。刚果(布)的达朗盖医院在60年代是一座小型妇产医院,1970年经过中国的援建成为布拉柴维尔市的第三大综合医院,在医院工作的23名中国医生承担起主要的医务工作。中国医疗队已充实到受援国的主要医院,一些新的专业或科室随之建立,针灸科在多个国家设立。喀麦隆妇儿医院新针灸科“中国针”的名声不胫而走,看病者人满为患。援莱索托医疗队设立的针灸科的服务对象上至国王、下至百姓,让莱索托人第一次领略到了中国医术的神奇。中国援纳米比亚医疗队设立的针灸科很快改变了人们对针灸的看法,总统夫人也专门邀请中国医生到总统府服务。突尼斯国家健康保险公司为满足民众的需要,决定在比塞塔医院筹建突尼斯第一个针灸科。两国合作催生了突尼斯首个针灸科。两国医生于2007年举办了“中医与针灸”活动日,现场演示中医诊疗过程,电视台纷纷报道,在当地反响强烈。援圭亚那医疗队克服困难,在乔治敦医院新建病理科,受到当地的普遍好评。
中国医疗队还促成了受援国医疗医学体制上的创新。应突尼斯政府要求,中国决定在其首都援建一所针灸中心。1994年,马尔萨针灸中心落成。中心的医务人员分两部分,4-5名中国医生和突尼斯护士及工勤人员。双方紧密配合,和睦相处。除治疗外,中心还承担教学任务,每两年举办一期针灸培训班,学员是医疗机构的在职医生,经过理论和临床学习、闭卷考试和论文答辩后可取得针灸专科医生证书。1996-1998年间,针灸中心共诊治病人20530人次。突尼斯卫生部长在中心的开业典礼上骄傲地宣称:针灸中心是中突友谊的象征,是阿拉伯世界第一,非洲国家第一,发展中国家第一。中国与马耳他合作创办的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使当地民众有机会接受中医治疗,为两国中医合作设立了一个平台,为中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些受援国的大学相继开设针灸课程。卡马拉是中国和几内亚建交后第一批留华学生之一,从1973年开始在中国花8年时间系统学习了医学和中医。回国后,他一直从事针灸治疗。2000年,几内亚科纳克里大学医学院将针灸康复列为必修课,属非洲首创。针灸医生江永生在莫桑比克先后诊治了4万人次,培养了一批可从事一般针灸治疗的当地护理人才,还在蒙德拉大学医学院开设针灸课程,使针灸这一中国传统医学得以在莫桑比克发扬光大。在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帮助下,马达加斯加国家公共卫生学院也设立了针灸专业班。
致力于当地医护水平的提高
1965年周总理访问桑给巴尔时告诫医疗队员:“中国医疗队迟早要走的,我们要培训桑给巴尔医务人员,使他们都能独立工作,为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毛主席与尼雷尔总统谈话时曾指出:我们医疗队在坦桑的工作应是“帮忙”“教会”,周总理继而解释:“现在我们有几十个医疗队在国外,但是这还不够,医疗队不但要治好病,而且还要帮助进行培养训练工作。还要援助点药品器材,培养一批医务人员,让他们自力更生,医疗队走了也好办事”,“我们要真心诚意帮助任何一个独立国家,我们的援助就是要使这个国家能够站立起来,就好像,帮助搭一个桥梁好走过来,而且不用拐杖,这样就好了。”中国医疗队以讲座、培训和临床传授等方式尽可能将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
在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员用自己的身体供非洲学员实习针灸,指导他们做手术,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并利用当地报刊介绍防病知识。援阿医疗队举办针灸培训班,传授针灸技术,并采取传、帮、带和讲小课等形式帮助阿方医务人员提高水平。尤其是“断肢再植”“针刺麻醉临床观察”等学术报告和手术表演,深受阿方同行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援阿医疗队举办培训班20多期,讲座30余次,经过培训的3000余名医技人员大多具备治疗常见病、疑难病和进行较大手术的能力,成为当地医疗机构的骨干。利比里亚战乱导致病人剧增。中国医疗队不仅治病,还将技术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培训了一批专业队伍。
援桑医疗队从1997年就开始培养当地医生。桑给巴尔政府交给医疗队4名学生分别学习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口腔科。4位中国医生研究了课程安排、上课方式及考查等教学计划。主攻外科的是总统琼布的长子苏莱曼,由外科医生徐五音负责。苏莱曼在张祖荀医生指导下完成的“前列腺切除——纱布填塞法介绍”和“世界第二巨大前列腺切除的报告”等论文在东非外科杂志发表,引起极大反响。琼布总统说:“我只给了他一个身体,中国医生使他成为有用之才。”纳苏尔与莫约曾是医助,在中国医生的辅导下考上蒙巴萨大学医学院。奥马经过医疗队员的培养,已成为当地著名的眼科医生。琼布总统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医疗队培训的方法很好,理论联系实际,学两三年就能做很多手术,而在其他国家学习六七年,还只能做一些小手术。”
1975年,援阿医疗队在梅迪亚省医院开办了首个全日制中医针灸培训班。中国医生编教材、定教学计划,将教材译成法文,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培养了25名针灸技师。宁夏医疗队为培训贝宁医务人员,举办“硬脊膜外麻醉”“小儿中毒性痢疾”“正常分娩过程”“贫血的诊断与治疗”“肝功能检验”“胸部透视”和“无菌操作”等讲座,将撰写的《非洲小儿脑型疟疾100例防治经验》留给贝宁医生参考,为当地留下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医疗队”。1985年,中国医疗队在喀麦隆举办了针灸、妇产科、儿科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科心电图4个培训班;他们备课到深夜,将讲稿译成法文发给学员,自制讲课图表,没有毛笔墨汁就用棉签蘸龙胆紫药水代替,还给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医院院长阿里在总结会上说:“中国医疗队为我们的医务人员提高了医学理论水平,开展了新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我们培养了一批不走的中国医生。我们非常感激在吉德市马约芦蒂州医院工作的全体中国医生”。在加蓬、纳米比亚、马达加斯加和利比里亚,医疗队也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非洲医生的水平。
一些受援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对中国医疗队的评价极高。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表示:“我相信中国医生,他们不但医术高,而且责任心强。”津巴布韦副总统穆增达表扬“中国医疗队帮助发展了津巴布韦的卫生医学事业”。加蓬总统邦戈称赞“医疗队的工作卓有成效”。毛里塔尼亚总统海拉德赞扬“中国专家最善于埋头工作,工作效率最高。中国医生不畏艰苦,在我国历来缺医少药的地方工作,受到群众热烈称赞”。中国医疗队的辛勤工作为他们带来了崇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