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疆医疗队队员,和平医院妇产科专家孙莉在义诊现场启用视频远程会诊。
一次运用手机微信的“特殊远程会诊”
8月16日,村民木塔力甫·喀斯木用三轮车拉着妻子来到了医疗队义诊现场找专家帮忙,“我的妻子已经瘫痪了,她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现在都搞不清楚,希望专家们能帮帮忙。”说起妻子肉孜尼萨汗·巴克的病情,他显得十分无助。
肉孜尼萨汗今年38岁,2013年5月,她生下了小儿子,这让她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幸福。但没过几天,木塔力甫突然发现,肉孜尼萨汗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会大哭起来,同时伴有四肢抽搐、咬舌头等情况。在多家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肉孜尼萨汗有脑干软化的问题。在生下小儿子18天后,肉孜尼萨汗便彻底瘫痪在床,虽然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但无法说出任何话了。过去的5年时间,这位维族妇女的病情一直都没有好转。
对于肉孜尼萨汗的病情,和平医院妇产科专家孙莉在问询中,得知其在生产过程中曾出现过大出血,对照症状表现,孙莉判断她确实存在脑干软化和脑部梗塞的情况。“患者需要神经内科专家来检查判断,但这次的援疆医疗队中没有神经内科的医生,怎么办?” 大家决定在现场通过手机与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进行一次特别的“远程会诊”。
13时45分,孙莉通过手机微信连通了4000公里之外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雪笠的视频信号,孙莉将肉孜尼萨汗的整体情况向王雪笠进行了叙述。同时,内科专家葛向华将其对肉孜尼萨汗的肢体、语言等检查结果告知王雪笠,并将肉孜尼萨汗情况实时传给王雪笠,3位医生开展了一次特殊的“远程会诊”。
通过会诊,几位专家一致确定,肉孜尼萨汗的病情为产后子痫和腔隙性脑梗。这些情况的产生,与患者产后缺血和病人的凝血功能有关。几位专家建议肉孜尼萨汗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了解动脉和静脉的情况,对其凝血功能、血小板情况也要进一步检查,根据结果再配合康复锻炼和脑神经的营养补充,有助于病情好转。
有了医疗专家的会诊结果和建议,木塔力甫一直紧张的心放松了。在现场,他的小儿子一直守在母亲身旁,不时与妈妈沟通着,“谢谢几位阿姨的帮助,我好希望妈妈能尽快好起来,她肯定可以再一次站起来!”
和平医院副院长张巨波表示,这也是和平医院援疆医疗队首次运用视频远程会诊帮助和田当地患者解决问题,这给医疗队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今后医疗队再来和田,我们在义诊时肯定能够做到更好。”和平医院医疗科科长李佳说,下次再到村里义诊时,要根据当地居民的疾病谱准备好相关药品,并在义诊前将维语的翻译张贴在药盒上,方便患者用药。李佳介绍,和平医院还有很多自制药剂,在治疗一些疾病的精度和准度上很先进,下次义诊会提前准备一些,无偿送给村民服用。
医疗帮扶,帮的是难题,扶的是技术,留下的是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和平医院的专家们在援疆帮扶期间用自己高超的专业技术和优秀的个人素养,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病患的救治和对县医院医护人员的传帮带上,为和田县的医疗发展做出了无私而真诚的奉献。他们把白求恩和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在这片风沙与骄阳交互的茫茫戈壁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被救治到的维族患者,虽然很多不会讲汉语,但一见到援疆医生就会不停地用维语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