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识”统领拥军制度设计
疾速迈进现代化的大上海,每天都在刷新自己的面孔。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军人都会感受到,与上海发展相联动的拥军制度每年都有新亮点、新变化。
2018年上海市多媒体,推送出拥军优属条例最新版本,最新的上海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全文也镶嵌其中。
把双拥制度当成政治优势去谋划。近两年,上海市双拥办深入各区、街道(乡镇)调研,了解掌握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化解之策,协调修订《上海市优抚对象优待办法》《上海市义务兵及其家属优待金管理办法》《上海市优待对象定期抚恤补助若干规定》《上海市伤残抚恤管理工作具体规定》,研究制定《上海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优待证发放管理办法》,结合本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养老结构变化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本市的抚恤补助政策,注重完善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政策和临时困难补助机制,确保优抚对象在全市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中,既能享受“普惠”政策,又能享受“优待”政策。
调整标准,提高优抚保障水平。按照上海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乡义务兵及其家属优待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测算调整各类优抚对象相应待遇标准,适时适度调整上海市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调整一至四级伤残人员护理费、义务兵及其家属优待金和在乡复员军人定期荣誉金、烈属定期抚慰金等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
让制度成为架通优抚对象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桥梁”。从2002年开始,上海市将重点优抚对象及驻军英模先进代表疗养制度付诸实施,分为市内和黄山两个方向,由上海市双拥办主办,上海市双拥服务中心、黄山干部疗养院共同承办。截至2017年,累计组织了疗休养活动696批,参加人数32771人次。
上海市共有优抚对象约50万人,其中残疾军人、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有5万余人。残疾军人为国防事业流血流汗,留下终生残疾;烈士家属痛失亲人,精神备受打击,这些对象是特殊群体,是优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抚对象和军队退役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拥军优属工作若干规定,上海市双拥办申请启动了福彩金资助重点优抚对象精神抚慰工程项目,由上海市双拥服务中心每年组织1600名残疾军人、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赴上海周边及全国著名红色景点参观疗养。该项目内容由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和优待抚恤服务两部分组成,其中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为优抚对象赴红色革命圣地学习和专业社工服务,根据对象的残疾等级和年龄情况安排合适的行程,并创建社工帮扶机制,实时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优待抚恤服务主要为医疗咨询服务、随队医疗保障和国防讲座三部分组成,其中医疗咨询服务由海军军医大学安排附属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提供,医疗保障由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派遣专业医生提供,国防讲座则由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专家主讲。截至2017年,参加活动人员共计4807人。
对英雄烈士的保护,上海市早已走上理性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龙华烈士陵园成为展示英烈精魂的“窗口”,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永福陵园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就免费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00多万人次。许多健在的老英雄提出百年之后“入列”,愿意在这里追随逝去战友的身影。
优抚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取决于从事这项光荣事业的人的能力素质。上海市按照相关制度加强培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让主业更专业。他们出版优抚政策汇编,加强各级优抚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完善优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继续推进优抚数据和资金的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与核查工作,实现各类优抚补助的系统化发放和优抚档案电子化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推进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六优先”。
面对千差万别的优抚对象,维护其根本利益是优抚工作的基本职能。上海市依法行政,为优抚对象提供政策支持。各级按照中央政策法规,做好各项优抚业务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伤亡评定、部分“两参”人员生活补助申办等具体标准和程序。对于一些涉及具体行政事务的信访问题,积极引导当事人按照相关法定程序办理,指明行政救济渠道,始终保持优抚对象群体的平衡稳定。
项目化拉动制度落实
推进强军大目标,助力部队战斗力。调研组所到之处,从一个个项目化拥军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上海各级党政机关的良苦用心。今年年初,仅闵行区驻军就有54个爱军精武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重奖。
旨在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爱军精武”奖励金制度设立于1998年,是闵行区鼓舞和激励驻区部队以及闵行籍官兵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精神,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而推出的重大拥军举措。这项举措一经面世,就赢得广大官兵的欢迎,年奖励金额也从第一届的9万多元增加到现在的40万元。从1998年至2018年,全区累计奖励先进集体1027个,奖励先进个人16647名,发放奖励金总额达到545万元,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振奋了官兵的精神,激发了爱军精武的热情,浓厚了部队争先创优氛围。
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闵行区民兵训练基地原本位置偏僻,经过城市发展,渐渐处于居民区的包围之中,基地的露天靶场噪音长期困扰居民,社区居民意见很大。民营企业家、盛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盛明投入2500万元资金,建造了上海首个地下靶场,并修建附属的网球场、篮球场,既解决了民兵基地露天靶场噪音扰民的难题,又支持了国防建设。随着靶场噪音的解决,盛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周边地产企业开发的项目受到市民的普遍认同,原来卖不动的房子纷纷热销。民营企业的投资行动得到了回馈,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拥军行动双赢。
“看对战斗力建设有无贡献,不能光凭感情维系,更要靠制度推动。” 原崇明区委书记马乐声对我们说,拥军支前,不仅要看为部队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难题,更要看对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崇明区拥军支前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准则,只要是提升战斗力的事儿,再难也要办。为激励驻军官兵建功立业,他们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机制,推进“四大工程”:关爱优抚对象的“幸福工程”,转业干部和随军家属安置的“暖心工程”,复转士兵就业的“贴心工程”,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的“优质工程”。
把解决部队困难当作自己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崇明区委、区政府积极为战斗力建设办实事,解难事。崇明岛是生态岛,企事业单位少,就业难度大,但在复转军人安置上却走在上海前列。近4年,59名军队转业干部全部安置为公务员,334名复转士官和47名随军配偶安置进企事业单位,111名军人子女全部进入优质学校就读。某部两名干部在执行军事任务中不幸牺牲,区委领导第一时间到烈士家中走访,并把烈士家属工作调整到城区事业编制岗位。
空军某部进岛后,为保障日常战备,需要建设一条数十公里长的输油管线,沿途涉及三个镇、六个村、200多户居民搬迁,矛盾特别大。区委、区政府将其列为实事拥军项目后,由分管副区长牵头,特事特办,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全部建设,使部队战备训练未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