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医生的重要帮手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东良责任编辑:柴潇
2017-02-13 17:04

自1816年法国医生laennec发明了听诊器以来,听诊器在临床使用已经有整整200年的历史了。200年来听诊器一直是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必备工具。但是,现如今,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技术应运而生。诊断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诊断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以至于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将“三日确诊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医疗质量考核指标。毫无疑问,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先进的设备,准确、快速、全面的检查、检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生们,尤其是较年轻的医生们,已经不太习惯使用前辈们传下来的看家“武器”——听诊器了。不少医生出诊和查房不戴听诊器,甚至没有听诊器。即使带上了也难得给病人听一下(心血管,呼吸、结核、小儿科等除外)。

医生们真的不需要听诊器了吗?其实并不应这样认为,相反要强调医生应将听诊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听诊器是医生最便捷的诊断工具,听诊是获取病人第一手诊断信息的有效手段。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提醒我们,由于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即使不是心血管科和呼吸科的疾病,多听诊一下心、肺、腹部一点也不多余。

主任指导年轻医师做腹部检查

其次更重要的是听诊器是医患交流的媒介。听诊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沟通,是一种来自于医患人员的安慰。少了听诊可能就会觉得医疗残缺不全。因此接诊病人后除了语言的交流外,仔细的物理检查也会拉近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距离,赢得病人的信任。

另外,“拿起听诊器”还意味着医生要勤到病人的床边去,不要让病人入院后,就躺在冰冷的检查“流水线”上。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医疗不仅关乎到人们的健康,也关乎社会与道德,大家都要维护它。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早就有言,医术三要素—疾病、病人和医生。医患共同的敌人是疾病,病人的积极配合有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治,自然会促使患者的快速康复或者好转。医患之间不应该有矛盾和对立。矛盾和对立产生的根源,来自于互不信任,不信任的原因有很多,从医方来讲,医生对患者的关心体贴不够,解释不够,沟通不到位,没能使患者对医学、医疗和医生有基本的理解。因此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集中到患者的体验上,而不仅仅集中于疾病本身。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诊治过程的细微处着手。要努力克服排队三小时,就诊一分钟的现象,消除在繁忙工作或劳累时的不耐烦情绪。也许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已经十分了解了,但没有让病人体验到对他病情的了解、对他的高度负责,即使医生的诊疗过程完全正确,患者的病也治愈了,也不一定能赢得病人的认同,更别说感谢了。

所以无论是从诊疗的角度,还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医生都还是要尽可能完成听诊这一必须的诊疗步骤。

李东良,内科学博士,感染病专业博士后,现任福州总医院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肝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衰竭、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诊断治疗方法具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器官移植相关肝病,未明原因发热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