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不是“健康中国”的唯一内容——大健康理念引领全民健康生活

来源:新华社作者:胡浩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9-17 08:14

医疗不是“健康中国”的唯一内容——大健康理念引领全民健康生活

说到健康,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疾病、医疗、医院。事实上,医疗是健康的重要内容,却不是唯一内容。良好的心理状态、科学的生活方式、完善的服务保障都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乐观积极:诠释健康生命的意义

9月,北京最美的季节。八达岭长城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约百名癌症患者以攀登长城的方式展示自己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决心。

这些癌症患者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8岁。来自郑州的姚松旺7年前被诊断为直肠癌,没有绝望的他一直坚持治疗,现在病情得到控制,还做起了小生意。姚松旺的主治大夫、年逾70岁且肢残三级的中医大夫李全国说:“得了癌症不可怕,坚持吃药治疗是一方面,关键是要有一个好心情、好心态。没有好的心态,即使没有躯体疾病也不算健康;而这些患者,虽然得了癌症,但他们乐观积极,生活得也很健康。”

陪同这些癌症患者共同前来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冠军孙甜甜认为:“不向命运屈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行为诠释的正是生命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健康进行过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九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对我国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风险进行了分析。

他介绍,在我国,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以抑郁症为主的情感障碍患者人数已近9000万,且还在持续增长。抑郁症不仅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造成职业功能受损,带来社会经济负担。因此,更好地关注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进一步提升公众尤其是职业人群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的认知率和治疗率至关重要。只有重视心理问题,规范治疗并改善认知功能,做到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吃动平衡: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北京市顺义区从去年启动“全民总动员,健康减重十万斤”活动。这场为期半年的活动共吸引近2万人报名参与,近8成参与者坚持到最后,共减重逾6万斤,参与者的超重肥胖率由之前的61.65%降至53.91%。

顺义区健康促进办主任、卫计委主任董杰昌介绍,监测数据表明,顺义区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37.6%,肥胖率为26.6%。为此,顺义区开展了这项健康促进公益活动,通过知识传播、行为干预等方式,号召全区居民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超重、肥胖所带来的危害,从而有效控制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趋势。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运动锻炼,不合理饮食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而这正是多种慢性病的高危因素。

“面对我国紧迫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必须进一步重视预防为主,医防结合,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表示,“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这些都是百姓需要重视的健康生活方式问题。

养老保障:补齐全民健康的现实“短板”

67岁的空巢老人张大爷独自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居住。尽管目前张大爷身体状况还算好,但他每天必看电视里播出的各类养生节目,因为“现在最怕生病,住院了连个送饭的人都没有”。

“健康中国”,不仅要靠传统的医疗卫生体系“治已病”,还要求教育、环保、养老等领域协同联动“治未病”。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是目前的一个现实“短板”。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王巨禄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老年人的健康,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如何通过加强养老保障、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方式,降低老年人的发病率,节约个人和国家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老年人最渴望的是健康,但随年龄增长健康水平下降又是必然规律。”全国老龄办副主吴玉韶介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70%,其中50%的人群患两种以上慢性病。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健康形势不容乐观,且整体健康素养比较低,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工作任重而道远。

他建议,尽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持体系,为全民健康补齐“短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