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14日体育专电(朱翃 吴畅雪)“为期两天的训练营很短,但是相信每个来参与的人,包括我们作为主办方,都感觉收获良多。”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14日说,“马拉松和应急医疗保障都是方兴未艾,我们需要这么一个平台来学习和提高自己。”
为期两天的“第一反应马拉松医疗保障训练营”在沪落幕后,陆乐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他表示,参加训练营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地方主要的赛事组织方、赛事公司和医疗机构聚到一起,“才能更好地交流,彼此提高”。
马拉松这项古老的运动在当今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根据中国田协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近200场,几乎是2011年22场这一数字的十倍,涵盖了全国4个直辖市和23个省、自治区的80多个城市。同时,马拉松人口迅猛增长,全国跑团数量超过12万个,常年参与跑团活动的总人次超过1000万。
但是,猝死事件却给马拉松运动健康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近几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中跑者猝死事件不时会发生。2015年中国马拉松年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主任杜兆才表示,防猝死是马拉松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中国首家急救培训和生命救援机构,第一反应已经为150场比赛约60万选手提供马拉松赛事保障,挽救了10位心脏骤停患者,保持了100%的救活率。“心脏骤停是马拉松及长跑比赛中的‘第一杀手’,心脏骤停发生后的4至6分钟时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在黄金四分钟实施救助,进行心肺复苏并配合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其救活率才最高。”陆乐说。
东京国际马拉松应急救援总指挥田中秀治教授参加训练营发言时指出,“CPR(心肺复苏)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第一反应急救团队救援心脏骤停选手的关键”。对于中国的马拉松医疗保障发展,田中说:“中国进步得太快了,有些方面超出我的预期,第一反应并不仅仅在做大型赛事的保障,从长远的意义来说,他们在培养国民的急救理念。”
田中表示,日本在体系化保障马拉松的道路上摸索了十三四年才做到今天,“中国在学习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套模式在很多地方已经超越了日本模式,所以中国模式可以传递给全世界,让大家有更好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