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时常会见到这样的脚:足部皮肤呈蓝色,末梢血运极差,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多个足趾末端的发黑坏疽。大多数临床医生经常会认为是肢体缺血所致,推荐来血管外科就诊。可是有时候触摸足背动脉搏动很有力,我们称这样的脚叫“垃圾脚”。
“垃圾脚”是蓝趾综合征的俗称,是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胆固醇结晶和微血栓脱落所致的肢体终末动脉栓塞的综合征。
1976年Karmondy首次报道并命名为胆固醇栓塞综合征(cholesterol emboli syndrome, CES)。CES主要指来自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胆固醇结晶脱落,阻塞下游的小动脉以及肢端、脑、眼、肾、肠系膜的微动脉;近年来也发现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也会脱落导致相应器官的微血栓栓塞。CES可见于动脉造影术后、冠脉支架术后、血管外科手术后、溶栓及抗凝治疗后,也可自发产生。
由于动脉硬化多发于主动脉以远,所以下肢肢端、下腹部皮肤缺血性表现多见;肾小动脉栓塞亦较常见,表现为肾功能受损,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
因为胆固醇结晶或微血栓细小,一般栓塞直径为150-200um的小动脉,引起脏器缺血,趋化炎性细胞浸润,先是多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然后单核细胞浸润,甚至激活补体,诱发全身炎性反应。故患者会出现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补体水平下降,CRP升高。
根据患者的动脉造影、手术及抗凝和溶栓治疗的病史,或者心脑血管手术史,肢端皮肤的缺血表现,结合化验检查和血管检查,该病一般不难识别。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见到微小动脉内的胆固醇结晶。重要的是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临床上,蓝趾综合征要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动脉栓塞、雷诺氏病以及伯格氏病等疾病相鉴别。
临床上根据蓝趾综合征的表现分为三型:1型指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尸检证实为微小动脉栓塞;2型指患者单纯表现为足趾发蓝、皮肤网状青斑以及局部缺血性疼痛;3型指广泛的动脉栓塞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
CES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扩血管、抗栓等对症治疗,中医中药也有不错的疗效。在治疗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确蓝趾的病因是胆固醇结晶栓塞还是微小血栓栓塞,根据不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确定是胆固醇结晶栓塞,需要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稳定斑块;如果是上游的动脉瘤附壁血栓脱落,一味采取抗凝、溶栓、活血等治疗,则会导致微小血栓继续脱落,不仅病情难以缓解,还会不断加重。
CES治疗虽难,预防却十分有效。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调脂药物他汀的使用,均可以明显减少CES的发生。
随着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包括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的手术操作日益增多,垃圾脚出现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各学科临床医生、各类血管疾病患者都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顾洪斌主任 解放军第306医院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