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主任,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们的真情大爱让我铭记一生。”6月28日,在火箭军总医院肾脏内科病房,一位越南籍小伙康复出院时不停地给涂晓文主任及医护人员道谢。就在一个月前,这位外国小伙是一名命悬一线的重病患者。幸运的是,经过该院全力救治,患者喜获新生。一说起自己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的经历,患者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病情罕见不畏难,全科拧成一股绳
患者小松今年20岁,出生于越南,在北京留学,5月30日,他突然感到浑身无力、胸闷、憋气、血压高的吓人(190—220/100—120mmhg),还出现了大量鼻出血,疾病突袭,让小松十分痛苦。同学发现小松身体出现不适后,夜晚将他紧急送往了火箭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经过一系列检查,各项化验指标令人吃惊:红细胞1.48x1012/L(正常值4.09-5.74)、血红蛋白45g/L(正常值131-172)、血小板数目51x109/L(正常值85-303);尿素氮18.30mmol/L(正常值1.75-8.05)、肌酐574.30umol/L(正常值44-115)。如此严重的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救治,随时会危及生命。涂晓文主任得知后,立即将患者转入肾脏内科。从一系列异常指标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其治疗难度和风险完全不可预知。
时间就是生命,病情就是命令。在病情讨论会上,涂晓文主任慷慨激昂地进行动员:“作为医者,在攻克疑难病症中当先锋是落实‘两学一做’最直接的体现。”为全科医护人员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大家的力量被凝聚在了一起。
全科人员投入到一场“生死大战”:制定方案、监测病情、准备仪器、查阅文献,把最好的设备、最精干的力量用到患者身上。
涂晓文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惊人的胆识,冒着风险首先给患者进行了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一举战胜了肾穿刺大出血带来的风险,稳住了病情,避免了生命危险。
机关指挥强有力,多科协作战病魔
小松的病情深深牵动着全院人员的心,医务部张蓉主任多次到肾脏内科了解患者病情,组织专家会诊,及时调配医疗力量,在医疗科的大力协调下,一场多科接力救治行动在全院上演,使小松的救治始终在机关强有力的指挥和多科室的密切协作下进行。
治疗此种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浆置换为首选的治疗方案,输血科迅速开启绿色通道,在北京市血浆严重紧缺的情况下,使患者及时得到了充足的血浆(达8400ml)。超声诊断科在医疗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安排专人保障,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肾脏内科全体医护人员放弃休息,夜以继日的救治,精心细致的观察。
由于涂晓文主任及时为患者进行了肾脏穿刺,及时得出病理报告,在最快时间内明确诊断为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病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救治更加精准,处置更加科学,护理更加有效,患者身体状况及各项指标很快得到明显好转,病情也一步步得到改善。
亲情服务献患者,暖心善举洒真情
如何使小松尽早解除病痛,重返校园?这是肾脏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愿望。除了日常治疗外,张秋红护士长带领护理组主动靠前服务,面对语言交流障碍,耐心细致地对小松进行各种答疑释惑,来到病床前同小松讲故事、拉家常,为他讲述中国文化,介绍北京景点,使小松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病房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让小松获得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医务部张蓉主任多次到病房看望小松,把院首长的关怀和问候送到了小松的心坎里,张蓉主任亲切的笑容、暖心的鼓励,给这名外国大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小松住院的20天里,肾脏内科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地救治,夜以继日地坚守,及时有力地处置,无微不至地关怀。火箭军总医院以实际行动实现了“收治一名患者,传出一段佳话;治愈一名患者,感动一颗心灵”的目标。
小松兴奋地说:“在火箭军总医院,看到了中国好医生的本色,看到了中国好护士的精神。”
重大突破传美名,技术更上一层楼
据涂晓文主任介绍,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病型)是一种发病罕见、进展迅速、机制复杂的危险性疾病,国内少见报道,主要是以贫血、外周血小板减少、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引起肾功能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死亡率高达40%—50%。大多数医生由于经验欠缺,治疗风险高,对此病都是望而却步。
火箭军总医院肾脏内科在重大罕见疾病面前临危不惧,勇于担当,视患者如亲人,如病痛为己疼,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战胜了一个个困难,避免了一处处风险,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这是临床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和突破,刷新了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病型)救治的纪录,其过硬的技术和冒险的精神在全院传颂。
这名外国患者喜获新生,还得益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机关的有力指挥,得益于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弘扬了火箭军总医院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在外籍友人心中树立起了中国军医的好样子,值得为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