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合理控制血压需要知己知彼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彭佑华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6-09 10:30

一、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

正常人血压一般呈现明显的昼夜活动,白天血压水平较高,在晨起8:00~9:00和14:00~18:00可见明显的双峰,18:00起血压缓慢下降,凌晨2:00~3:00处于低谷,呈明显的“双峰一谷”杓型血压。血压这种节律的变化能顺应机体活动的变化,很好地维持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功能。

许多生理因素可影响血压,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但舒张压增高幅度不大,40岁以上的人血压上升更快,至70岁以上者则上升缓和,正常人体位改变时血压波动并不显著,即使轻度升降也很快恢复正常,卧位血压>坐位>立位,两手臂血压差别多在10 mmHg,大多数右臂大于左臂,运动后及进食后血压升高,进食后15~60分之间血压可有一时性升高,收缩压可上升5~10 mmHg,舒张压正常或稍下降,所以测血压应在进食后1小时测量,运动后血压升高,所以运动后应休息10分钟以上测量血压,膀胱胀满也会引起血压升高,应在排尿后测量血压,冬季血压较夏季为高,吸烟后收缩压可有一时性升高,饮酒后血压呈短时间上升。

二、血压节律分型与靶器官损害

根据24小时血压波动将血压分为四类:(1) 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超过白天血压10%,但不足20%);(2) 超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超过白天血压20%);(3) 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不足白天血压10%);(4) 反杓型(夜间血压高于白天血压)。

在昼夜平均血压水平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当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时,发生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血压的晨峰现象被视为诱发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晨起前后血压的快速上升,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三、根据血压昼夜节律选择服药时间

控制血压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还要恢复正常的血压节律。因此应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偶测早晨血压高时不可盲目地将服药时间改在晚上,因夜间血压降得更低而晨峰值更高。所谓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就是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时间,使降压药物作用效应与血压的节律相一致。对于清晨高血压患者,一定使用长效制剂,能24小时稳定地控制血压,对于超杓型高血压患者宜清晨服药,非杓型或反勺形高血压患者晚上用药,杓型高血压患者清晨服药或晚上服药,均应选择长效降压制剂。

四、老年患者要注意降压过程中的低血压

由于老年人的血压调节功能减退,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系统萎缩、肾衰竭进行透析,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表现为头晕、眼花、眩晕、头痛、心悸、气短、跌倒等,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在体位变化时出现上述症状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目前诊断标准为从卧位转为立位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大于或等于20 mmHg,舒张压下降大于或等于10 mmHg,伴或不伴各种低灌注症状。应考虑停用那些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避免低盐饮食、过度疲劳和快速站立,在进行高血压治疗时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及种类。

五、关于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也很普遍,在普通社区人群发生率约2.6%,除上述所提到的合并疾病外,在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更易发生,最常发生于早餐后,其次是中餐。通过测定餐前及餐后的血压可以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1)进餐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大于或等于20 mmHg;(2)餐前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00 mmHg而餐后收缩压小于90 mmHg;(3)若进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超过脑血流调节能力而出现头晕、晕厥。

符合标准之一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低血压可以确诊。治疗上治疗易患疾病,饮食不易过热,少时多餐,避免饮酒,透析时避免进餐,明确为降压药物引起时调整药物。可应用减少内脏血流量的药物如咖啡因、奥曲肽;抑制葡萄糖吸收如糖苷酶抑制剂;提高外周血管阻力及交感神经活性的药物。

综上所述,人的血压有正常的昼夜节律,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血压有一定的波动。由于血压调节机制的异常,可引起血压节律的异常,应根据血压节律类型选择用药时间,控制血压的同时恢复异常的血压节律。在老年人中要特别注意体位性及餐后低血压,合理诊治。(彭佑华 解放军第306医院心内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