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这样一个老龄化、高血压高发的国家,老年高血压人群是个庞大的数字。据统计,中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因此,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很多临床试验证实,对>60岁的高血压患者、甚至于≥80岁的患者,降压治疗都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益。但是老年高血压人群较之一般老年人群和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压,如餐后低血压和直立性(体位性)低血压,而低血压的发生和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以及跌倒、骨折等意外伤害密切相关,成为影响降压药物治疗和降压质量的重大隐患。
一、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低血压导致意外伤害和死亡风险增加
高血压患者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如晕厥、卒中、心绞痛发作以及跌倒、骨折等意外伤害都与低血压状态密切相关,并引起死亡率增加。国外对449例平均80岁的患者随访29个月发现,餐后收缩压的显著降低与跌倒、晕厥、新发的冠心病事件、新发中风以及总死亡率的高发有关。
直立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潜在的危险,低血压的发作可以使患者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而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跌倒以及晕厥、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脑事件,有时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低血压发作也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缺血损害。高血压、直立性低血压都是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而跌倒又是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研究发现,患慢性疾病总数是老年跌倒的危险因素,而首位疾病就是高血压。
二、老年高血压人群低血压的防范
1. 监测、检出低血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监测立位血压和餐后血压,及时发现检出低血压是做好防范的前提。
2. 注意调整降压治疗。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要重视其血压规律的变化特点。尽管一些研究显示降压药物治疗并非发生低血压的原因,但不适当的药物选择、配伍和给药以及血压的过度降低都会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大大减少降压治疗的获益。在降压治疗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血压绝对数值的降低,也要重视降压治疗对血压昼夜节律特征的影响,应当避免因不恰当应用降压药物造成的医源性血压节律异常。可以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特征采用时间治疗学的方法选择不同药物、调整给药时间和/或药物剂量、剂型以及配伍等,如选用降压谷峰比值高(药物在作用峰值和谷值时降压幅度相差较小)、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药物;改变服药的时间,使药物的作用高峰避开低血压高峰时段;在药物的品种上,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要优于钙拮抗剂,尤其要避免使用短效的钙拮抗剂。
3. 直立性低血压的防范。对于有直立性低血压的老年患者,适度活动锻炼、增强体质会有帮助。要避免改变体位时动作过大过快。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中间要有停顿,如醒来先活动活动四肢再起床;坐起来后坐一会儿再站起来;站起来站一会儿再迈步走(就是常说的“3个30秒”,有时候停顿时间还可以更长些);走路停下来休息时坐下来,避免久站。有静脉曲张、下肢静脉回流不好的患者,可以穿弹力袜。如果站立时出现晕厥前兆,赶紧坐下或蹲下,以防跌倒。
4. 餐后低血压的防范。有研究认为进食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粮食淀粉类)或者过热的食物容易发生餐后低血压,因此,有餐后低血压的患者,可以注意改善饮食结构和进食时间、方法等加以防范。患者注意早餐避免喝粥(吸收快,升血糖快),改为牛奶、豆浆类,饮食不宜过热;午、晚餐可以餐前喝汤,适当增加饮水量;主食尤其含糖食品不宜过多,适当少量多餐,避免饱餐;避免饮酒;血液透析的患者要避免透析中进餐。对于有餐后晕厥、跌倒的病人,要注意餐后卧床休息,避免发生不良事件。服降压药的患者,要注意药物作用的高峰时间,改变服药时间使药物作用高峰时段避开低血压的时段。
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可以改善餐后低血压,但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对高血压病人应用还需慎重。相对来说疗效和安全性较为肯定的是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这是一种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可能比较熟悉),但是也有胃肠胀气、腹泻的不良反应。
5. 注意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低血压事件的发生。老年患者往往口服多种药物,可以请医生帮助清理一下用药。可吃可不吃的尽量不吃,实在要吃的药物注意相互作用,必要时调整用药,错开服药时间,尽量减少药物相互作用造成的不良反应。
老年高血压人群昼夜血压节律紊乱、血压变异大、机体调节代偿机制不全、又合并多种疾病导致用药增多,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使得患者更多的发生跌倒、骨折等意外伤害以及脑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脑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和全因死亡明显增加,极大增加了致残率和致死率,不仅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增加社会的医疗成本和养老负担,也明显降低了患者自己的生存质量。因此,老年高血压病人在降压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和防范低血压,尽量减少或避免降压治疗中的低血压现象,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