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因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高达250万人。据调查,部队官兵在安全合理用药方面也存在盲目自购药品、乱用药品、大剂量用药等问题,给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药物送服有讲究。一是不宜用牛奶送服。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铁和磷等无机盐类物质及丰富的蛋白质,这些成分可与某些药物成分发生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药效。二是忌与茶水同服。某些药物中含金属离子,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维生素B12、红霉素等,这些药物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容易在胃肠道中产生沉淀,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和降低药效,而且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胃肠绞痛、腹泻或便秘等。三是不宜用热开水冲服。有些药物因为含酶或本身属于活疫苗,如胃蛋白酶合剂、小儿麻痹糖丸、维生素C、乳酶生等,具有热不稳定性,因此不宜用热开水送服。四是不宜用果汁送服。果汁中含大量维生素、果糖、果酸,属酸性液体,与磺胺类药物同服,会使尿中的结晶析出,加重肾脏负担。此外,复方阿司匹林、安乃近、消炎痛等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在酸性环境中更易对人体构成危害。
要按医嘱服药。每种药品都有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剂量不够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因此,须按医嘱服药,不可随便改变服用方法。此外,有的药物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如用于治疗心功能衰竭的地高辛。而肺结核患者,如不按疗程正规治疗,将导致疾病得不到治愈而复发,再次治疗时难度会更大且效果不佳。另外,含服要分清舌上和舌下。常用的润喉片多是舌上含服,可在口腔局部产生药效,但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需要通过舌下含服,使药物成分直接通过舌下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完成吸收过程。
服药时一定要喝水(含片除外)。有些人吃药时图方便,不喝水直接把药片咽下去,这种服药方法很不科学。如果干吞药片,药片有可能在食道局部停留过长,如四环素、氯化钾、硫酸亚铁等药物刺激性很强,久而久之会造成食道炎。有的药物体积较大,特别是一些缓释片,为了保证药效持续释放,不能掰开吃,饮水有利于吞咽。反之,如果服药时没有饮水,药物不仅不能充分溶解,还会使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肠黏膜,诱发胃溃疡。此外,服药期间大量饮水有利于药物排泄,可防止造成肾损害,但有些药物服用时不能喝太多的水,比如,饮用止咳糖浆时,会有部分药液停留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薄膜,可以减轻黏膜炎症、阻断刺激、缓解咳嗽,因此喝完糖浆5分钟以内不要喝水。
四种药剂不能研碎服。一是缓释片剂。这是一种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保持较长时间药效的剂型。缓释片剂用特殊材料制成,具有特殊结构,保证药物缓慢释放,若研碎则会破坏其结构,影响药效,故除规定的咀嚼片外,缓释药片一般不宜研碎服。二是肠溶片剂。即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外衣,这层外衣只有到达肠道才能被溶解。因此,这种药片必须整粒吞服,若研碎后服下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有的还会引起副作用。三是双层糖衣片剂。如多酶片是含三种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的双层糖衣片,外层为一般糖衣,淡粉酶和胃蛋白酶在药片的外层,可在胃内发挥助消化的作用。而胰酶需在碱性的肠道中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故被包裹在药片的内层。若药片被研碎即失去消化酶的保护作用,尤其是胰酶粉剂残留在口腔中可刺激口腔黏膜,引起严重的口腔溃疡。四是胶囊剂。这种剂型不仅可掩盖药物的气味和苦味,而且进入胃肠道后再溶解,生物利用度也比一般片剂好。若将胶囊拆开服,气味特异,小孩不宜服用,同时剂量也难以准确把握。
(侯国荣、李晨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