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雷锋月”,网上网下不少凡人善举感动着我们。随着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网友自觉发起的“微公益”备受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把点滴关爱汇成了股股温情脉脉的爱心暖流。
据媒体报道,一条名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帮好兄弟患白血病的爱女筹集医药费”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后,仅仅一天就筹到了数量可观的善款。无独有偶,驻赤峰市的“塞外雷锋班”向网民发出拯救患白血病花季少女的倡议后,也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向这个素昧平生的女孩伸出了爱心援助之手。
“微公益”为何有大力量?网络的特点是开放和互联互通,不受地域因素限制,操作简单方便,过程公开透明。基数庞大的网友积小善为大善,通过网络人际链上的扩散发酵,往往使一个网友发起的善举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点开朋友圈,这样的“微公益”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中传递。它让我们更加坚信,正能量依然是主流,绝大多数人充满爱心,向往着真善美。
不过,网上公益的红火也不能“一俊遮百丑”,其热度与现实生活中有时出现的一些“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姑且不说“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不扶”等极端个例,生活中有些人也表现出网上网下大不同的两种行善态度:在网上朋友圈里热情饱满,在网下现实生活中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同是善举,为何网上网下两个“温度”?在笔者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网上公众平台传递正能量,做了就有人能看到,会被广泛点赞,“获得感”强,而网下行小善,往往很难有人知晓,常常是默默无闻;其二,网上行善成本低,“动动手指头”就能做好事,过程相对简单,不用费心费力;其三,朋友圈中都是熟人,可信度高。相比之下,社会上一些违法乱纪之人,过度消费了大家的同情心,诸如“碰瓷”等新闻不免让人心有余悸……
网上“微公益”当然要鼓励,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努力尝试做一些网下的身边善举,而不应只满足于“宅”起来行善。毕竟,有的事情不是在网上能够解决的,总要有人站出来,承担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今天似乎还可以这样讲:莫因怕麻烦而不为。
“雷锋月”虽然过去了,但雷锋精神不会过时。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络“微公益”的同时,也希望“微公益”的正能量更多地辐射到现实生活中,时时发散、处处传递。军人更应该时刻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管在网上还是网下,只要力所能及,就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他人、照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