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解剖课:培养基础扎实的临床医生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燕燕 胡红升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2-22 11:07

教学环节科学设计

“教学实践中,很多新生惧怕接触真实的人体标本。我们就分步走,让学生慢慢适应。”从模型、挂图到瓶装标本,再到人体标本;学生从“听说要进实验室”便一脸惊恐,到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给“人体标本”默哀,到戴上口罩拿起手术刀,到主动脱下口罩,再到亲自抬标本、清洗标本、熟练操作。每一个变化,都标志着一个合格“临床医生”的点点养成。

学生对遗体默哀仪式

“教研室是重庆市红十字会所指定的遗体捐献站之一,我们常常带领学生参加清明公祭或向大众开展公益宣传。尊敬遗体捐献者、第一次接触人体标本必须行默哀仪式、爱护人体标本,是我们已形成的‘解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也在这样的学科文化氛围中渐渐克服恐惧,爱上这门基础医学课程。”

在系统概述与神经解剖教学模块教学中,教研室设计了理论→实践→病例分析讨论的教学环节,将总学时的50%安排在实验室教学,以实践观摩为基础,病例分析讨论为主线,为学生学习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和情景。在大体解剖教学模块教学设计中,将总学时的76%安排在实验室教学,学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尸体解剖训练和学习,各小组分工协作,模拟手术操作的方式,每次轮流主刀,其余同学担任助手,负责翻阅教材、图谱,探讨结构的解剖和观察。同时教员巡回指导和评判优良,激励各组之间展开竞赛:每个实验组轮流推举代表,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其他组员提示补充。通过提出临床和实际应用问题,安排各小组成员课后积极准备,再回到课堂展开讨论。

课余时间,开设本科生学术论坛;指导学生制作“精细标本”,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对解剖学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解剖学知识在临床应用中重要性的认识,拓展学习视野,锻炼学生归纳、分析、总结、探索等综合能力。

有别于传统考试,教研室建立了一套综合性考核机制,包括操作评定、平时检查、标本考核、理论考核等多项指标,综合各指标后得出课程结业的最终成绩。标本考核,是教研室在考试中的“独创”。平时实验室操作成绩占5%,而标本考试成绩占30%。学生在这项考试中,每30秒必须辨识出一个结构,连续辨识15—20个人体结构才算及格。而教学测试题则尽可能按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题的要求设置,为今后学员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打牢基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