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俗语,叫作“墙上钉果冻”,用来形容不可能完成的事。有人把这句话用到了中国身上,认为中国要想管理好互联网,就像“把果冻钉在墙上”,完全是异想天开。
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小桥流水、桨声舟影的乌镇召开,来自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嘉宾汇聚于此。很多人带着好奇与赞许前来,当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人带着质疑在注视乌镇:治理互联网治什么?“果冻”真能钉在墙上么?
“不愿相信中国的人,是因为他还不了解中国”。中国有413万多家网站,有6.7亿网民,有12亿手机用户,有6亿的微信和微博用户,每天产生300亿条信息,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中有4家来自中国。没有哪个国家的网络体量像中国这般庞大。中国和中国的网络都发展得太快了,有些人还不适应我们走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给世界带来惊喜。我们听到了太多人说中国“不能”,“不能管理好互联网”不过是其中一个版本。越来越有存在感的中国,应该习惯这样的“质疑”。
我们当然知道“果冻”只是一个比喻,但这个比喻真的恰当吗?很少有人会真的尝试“把果冻钉在墙上”,果冻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钉的。网络不是“果冻”,它极端重要,必须受到管理与约束。
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把网络空间看作是虚拟的。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虚拟与现实、网络与生活紧密连接。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为阿里巴巴书写912亿元人民币的“双十一”销售记录添上一笔,个人和家庭的信息、账户都存在于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空间,是信息交通的要道。马路上难道不需要红绿灯吗?自由与秩序从来都是相伴而行的,哪里有自由,哪里就要有秩序。网络空间同样如此。它虽然开放而多元,但因为存在着诸如网络欺诈、恶意攻击、戾气太盛等等问题,必须加以规范与引导,进行管束和治理。退一万步讲,即使把网络看作是“果冻”,只要我们有了规则的“盒子”,将“果冻”装入“盒子”中,它就可以被钉到墙上。
很多新兴国家正在被治理互联网的“中国经验”所吸引。当一些国家的互联网成为“颜色革命”的策源地、网线沦为血腥和暴力的导火线时,中国的互联网正在变得更加理性与通达,接二连三地创造着经济神话、知识神话、创业神话以及爱心奇迹。中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网治网,引导网络企业和网民遵法守法,推进网络空间法制化,有效规范了网络行为,维护了网络秩序,净化了网络环境,维护了网民的权益。中国互联网的活力与有序,正是许多国家眼中的希望所在。
其实,世界上管理和约束互联网的国家不止中国一个。质疑者自己也未必真的把互联网当作了钉不得的“果冻”,他们只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用自己的方式治理互联网。一直以来,中国倡导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主张各国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互联网公共政策。中国尊重各国在网络空间的主权,主张网络空间只用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目标的活动,不得用于干涉他国内政或损害他国利益。相形之下,一些网络强国延续着霸权主义思维,试图把自己的控制延伸到他国的网络空间,自己上房揭瓦,却不许别人看家护院。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围绕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提出了“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网络空间既互联互通,又有国界,有疆域,有主权,这是各国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基础。互联网足够广阔,世界各国命运互联,休戚相关,零和博弈的思维在这里并不适用。通过对话协商,地球村的人们终将建构一个符合共同利益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本文原载于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