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医生依然坚守

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2-02 09:11
 

中国援塞固定实验室第三批检测队队员手把手地培训塞拉利昂志愿者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

  中国援塞固定实验室第三批检测队供图

塞拉利昂 ——

中国正在对疫苗进行首次境外临床试验

第十六批中国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王耀平回忆说,2014年7月22日,首都弗里敦第一例埃博拉感染病人由他们首诊后确诊。“病人一来就说腹痛、呕吐、拉肚子,我当时就有点怀疑,把他安排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最近时,那个病人就离我两米远。”回忆起那一幕,王耀平仍心有余悸,“说一点不怕是骗人的,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就应该战斗在最前线!”

2014年10月,中国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突然得到消息,4名塞方医务人员感染埃博拉,短短几天里,3人被病毒夺去生命,1人病情危重。那一刻,对死亡的恐惧迅速弥漫上所有人的心头。但是,只要想到自己是代表祖国出征,只要看到患者一双双焦急等待、充满期盼的眼睛,中国医疗卫生专家们就会把安危置于脑后。“只要疫情没有结束,只要塞拉利昂人民需要我,我就会选择坚守。”王耀平说。

为了帮助西非三国抗击埃博拉,中国展开了自身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援助行动:派出大型包机给三国运来第一批最需要的紧急抗疫物资;第一次在海外建立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林松添对本报记者回忆起当时的艰难:“我们租用了23架次的包机,每架包机都要飞越三大洲18个国家的领空,共飞行1万多公里。我们要申请18个国家的飞行许可。从疫区飞回来,其他国家是不允许我们经停的。有一个国家让我们经停,但不让我们打开机舱门。可以加油、加水,但人不能出舱。”

今年3月,中国政府援建的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弗里敦正式启用,接手埃博拉病毒检测工作,这也是非洲大陆第一个固定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国援塞固定实验室第三批检测队队长许文波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实验室承担起当地的埃博拉病毒检测、疟疾检测、埃博拉病人生化检测、埃博拉血清学应急检测和应急研究等,目前,已检测疑似埃博拉标本共计6000余份,埃博拉阳性标本117份,疟疾阳性标本235份,埃博拉生存者体液标本100份。

前一阵,塞拉利昂发生大洪水,第三批检测队的队员们在上下班路上经常会遇到山体塌方和山洪暴发,但他们没有退缩,依然每天在盘山路上行进。有的队员感染了恶性疟疾,身体很虚弱,还依旧坚守岗位。有的队员家中妻子临产,却仍在抗击埃博拉一线工作。

塞拉利昂卫生部实验室主任阿杜尔·卡马拉说:“中国人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援助条件,他们是无私的、真诚的。他们埋头苦干,做得多,说得少,不求回报。”塞拉利昂卫生部前常务秘书卡普瓦对本报记者表示,他曾长期与中国医生一道工作,深深为中国医生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这是一种真挚的友谊”。尽管埃博拉疫情已经结束了,但他相信,在塞拉利昂今后的经济社会重建中,中国朋友会继续与塞拉利昂人民站在一起。

阿杜尔·卡马拉表示,一些外国人怀疑中国人是否有能力检测埃博拉,中国人以准确可信的埃博拉病毒检测结果和实验室专家“零感染”的成绩,证明了中国的卫生应急和病毒学应急检测、应急科研的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卫生组织11月7日宣布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疫情结束后,塞拉利昂迄今未出现新病例。

在塞拉利昂,中国自主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Ⅱ期临床试验仍在紧张进行中,这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副主任侯利华向本报记者表示,Ⅱ期临床试验的500个受试者已经完成接种,工作将持续到明年4月。“当地民众非常踊跃,都想来参加这个试验。疫苗是比较有效的防控手段,可以阻断病毒传播的途径,等临床试验成功了,就可以大规模应用到普通人群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许文波认为,塞拉利昂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事业,最终要靠当地人。“我们一方面花很大精力进行应急监测和应急研究,另一方面对塞拉利昂当地5名志愿者进行手把手培训,让他们亲自做标本和做试验,教他们防护服使用、仪器设备使用、埃博拉病毒灭活处理、病毒核酸检测、计算机软件应用、数据录入等等。”

高质量培训是“后埃博拉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支援塞拉利昂和整个西非,应急检测和阻断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很重要,培训和培养塞拉利昂当地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流行病应急处置队伍和人才梯队同样重要,这将为西非国家具备独立承担控制或阻断埃博拉以及其他突发、新发传染病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许文波告诉记者,中国固定实验室已经在塞培养了30余名实验室检测人员,近两个月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接收了60多名当地公共卫生流行病和病毒学工作人员,到中国进行为期约6周的高级培训。(人民日报驻南非记者 李志伟 王欲然 蒋安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