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老兵到医学专家

——访沈阳军区第202医院原主任医师杨品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孙洋 任弘道 本报特约记者段君奉责任编辑:郝思嘉
2015-12-02 06:06

9月14日,记者在沈阳军区第202医院优生优育中心见到原主任医师杨品,已是中午12点多。这本该是午休的时间,前来找她看病的患者依然络绎不绝。虽然杨品已经84岁高龄了,但只要有患者来,她一律热情接诊。

“脸上时刻带着微笑,走路好像带着风声”,是优生优育中心医护人员对杨品的赞誉。老人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一名抗战老兵,9月初,她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作为全军资深专家,她诊治军地患者30多万人次。

14岁参加八路军

杨品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革命家庭。“表哥孙朴在‘七七事变’后不久就奔赴抗日前线,一年后被日寇杀害。那一年我只有8岁。”老人不无伤感地说。

1944年,在山东临沂涌泉中学读书的杨品在街头看到有人宣传抗日,号召学生参军报国。她和另外6名女同学毅然加入八路军,被编入山东军区所属滨海军分区卫生队。

作为一名卫生员,杨品一边努力学习战地救护本领,一边抢救在战斗中负伤的八路军将士。1944年3月,一名身受重伤的八路军被送到杨品所在的卫生队,因为流血过多牺牲了。后来她才知道,那名伤员就是名扬山东抗日战场、3次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6团2连连长何万祥。

直到现在,杨品依然能哼唱出《我们的连长何万祥》这支歌。何连长的牺牲让杨品更加坚定了学好医术、救死扶伤的决心。在英雄精神的激励下,她先后救治了百余名抗战官兵。

随着抗战结束,解放战争拉开大幕。1946年,中共中央决定为军队培养一批外科医生。经过层层选拔,杨品被送入中国医科大学预科班学习。当时,中国医科大学已从延安迁至黑龙江兴山,杨品一行历时4个多月辗转来到学校所在地。学校负责人得知他们路上经历的种种磨难,十分惊讶,不禁询问杨品,是什么支撑着你们走过来的?“党叫咱去哪就去哪!”老人对自己昔日的回答依然记忆犹新。

两次“从零开始”

1952年,杨品被分配到东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老人告诉记者,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两次“从零开始”。

第一次是在1954年,那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医院成立妇产科,抽调杨品到妇产科工作。之前,杨品从事和学习的都是外科,转到妇产科是“从零开始”。很多人都为她的选择捏把汗,但她回答:“党叫干啥咱就干啥!”带着这样的决心,杨品进入了新的领域。那时国内妇产科刚刚起步,为了读懂外文教材,杨品自学了英语。白天工作繁重,她就晚上加班加点学习,很快就成了妇产科的骨干。1970年她出任妇产科主任后,带领科室人员不懈努力,使科室逐渐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妇产科中心。

1992年,杨品在妇产科主任的位置退休,医院新成立的优生优育中心特聘她到新的工作岗位上。第二次“从零开始”,杨品一干又是20多年。在她的带领下,医院优生优育中心从成立之初的10余人发展到150余人,年均门诊量达23万人次,年开展优生遗传围产保健咨询人员达2万人次,实验室项目近68种。

63载悬壶济世

全军妇产科专业资深专家,全军妇产科专业组原副组长,沈阳军区妇产科专业组原组长……从医63载,杨品获得的头衔数不胜数,但更令她骄傲的,是一个个经她之手来到世上的鲜活生命。

1990年的一天,一位志愿兵心急火燎地背着妻子来到医院。原来,他的妻子之前在不具备手术资质的诊所进行中期引产手术,引发严重感染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他听闻杨品医术高超,连夜背着妻子赶来就诊。杨品第一时间会同内、外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会诊,制定抢救方案,寸步不离地守在患者身旁。经过40多天的努力,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2008年初,沈阳军区某部一名干部带着妻子找到杨品。这名干部和妻子结婚10年都没有怀孕,如今两人已年近40,生儿育女的心情十分迫切。杨品运用试管婴儿生育新技术,使这名干部的妻子成功怀孕。没想到,当孕妇怀孕近30周时突然出现血压增高、视物模糊等状况。杨品判断,这是高龄孕妇患有的并发症——重度子痫前期,如治疗不及时或终止妊娠时机不当,轻则留下后遗症,重则危及生命。杨品积极对孕妇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在孕妇怀孕38周时果断对其采取终止妊娠措施,使其成功分娩。

杨品这些年帮助多少军人夫妻喜得“军娃”,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杨品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堪称楷模。在她的心里,没有“秘技”“秘诀”这样的字眼。她倾其所能帮带学生,将自己积累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倾囊相授。优生优育中心副主任医师周敏刚毕业就跟随杨品学习,每逢遇到多发病、疑难病、危重症,杨品都手把手教她如何诊断和救治。如今,周敏获全军科技进步、医疗成果奖共9项。

据悉,这些年来,杨品带出的专家和骨干达百余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