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李幼生:生命“接力”是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彭流萍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1-27 09:53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使生命‘接力’更稳妥 

当记者走进李幼生的办公室,只见锦旗挂满半间屋子,他笑着说这应该感谢33年前的那盆“凉水”。在李幼生的记忆中,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秋天。 1981年8月,他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入校不到1年时,由于身材比其他学员较瘦小,有个习过武术的同学陡然把凉水泼向他,为此两人在田径场上针锋相对一番,事实表明他输了——5000米不及格。一传十,十传百,“泼水”事件给他心灵蒙上一层阴霾。李幼生回忆说,在他人生最暗淡的时光想起了最初的梦想。在李幼生看来,求学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为此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一边加强文化课学习,一边加强体育锻炼……  

时光回溯到1984年4月,眼看临近毕业。他天天从“海绵”堆里挤时间,别人午休他看书;别人打球他看老师搞研究;他还总结出一套“三不”学习法——有问题不过夜,有问题不上台(人体标本解剖台),有问题不睡觉。经过3个月的淬火加钢,李幼生的头脑变“硬实”了,但身体却变“柔弱”了,身边的同学甚至说他简直就是“书呆子”,然而他却一笑置之。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幼生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当老师和同学们问他是什么信念支撑他一直拼搏下去,李幼生回答,医学事业好比马拉松运动,只有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永不放弃,将来才能使手中的“接力棒”更稳妥。再次把时光转至1984年7月,李幼生离开第二军医大学,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普外科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工作初期,由于他的英语水平比其他课程相对落后,当时掌握的英语词汇不过600,其中还包括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于是他在工作空隙间一边听翻录磁带,一边练习语法。据李幼生回忆,那时在医院的工作不是很忙。他通常早上6点起床,每天坚持围着医院操场跑完7公里。饭后带上录音机来到门诊,有病人就给病人看病,没病人时就边看书边听英语磁带。天天如此,在自学了3年的英语后,他的英语词汇量竟突破了3000个。随着工作的深入,他的心理也随之变化——依靠自己目前仅有的知识、技术是难以应对当今新生的医学难题,于是他决定报考研究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敢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他一边工作一边复习政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器官移植学)、西医综合,经过4年的努力,1990年9月获得研究生学位。

“只有与时俱进,头脑不断更新才能有更大作为。”李幼生告诉记者,他从1990年开始着重对小肠移植进行深入研究,他逐渐掌握了器官移植(小肠和胰腺)、肠衰竭和营养支持等方面的“话语权”。自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共11项。回想军校时光,李幼生说应感谢那段尘封的“泼水”插曲,因为让他奋不顾身爱上运动。

只有永不止步,才能使人生更精彩

“人生和事业是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无论前方有多崎岖,只有秉承坚持不懈、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才能使生命更精彩。”1个月前李幼生跑完合肥市的马拉松告诉记者,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归结于他的“马拉”精神,也归根于黎介寿院士的精心栽培。为此,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帮患者摆脱病痛,就是从患者手中接过生命的“接力棒”! 熟悉李幼生的人都说他是——长跑教授。要说这个“绰号”的来源,又得追溯到2005年5月的一天。当时多名退休老兵联系李幼生,邀请他参加一个马拉松活动。他为了参加此项赛事,除了值夜班外,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就寝,清晨五点起床,进行相关训练,在训练中李幼生注重配速和身体的调控,为此还买了许多训练设备……活动结束后主办方为他颁发“最佳精神奖”。

此后,李幼生对马拉松更加热爱,每年和老兵们到各大城市报名,多次利用轮休时间,乘飞机参加全国各地的活动。他最近参加的一次活动是在合肥,耗时4小时56分42秒,要知道10年前,跑完全程他花了5小时19分09秒。如今,他总是自豪地对身边的朋友说:“跑步跟年纪大小没有关系,我就是例子,没想到50岁了越跑越快。” 

晨曦微露之时,一身麻灰色的运动装,朴素、干练、活力,人们又看见李幼生奔跑在医院的田径场上,继续追求他的多彩人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