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徐叶青、特约记者王庆厚报道:“23名伤员,其中2名伤员股动脉破裂伴随失血性休克,1名需要口腔颌面缝合……”初冬,在北海舰队后勤部组织的实兵实装海上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演练中,舰艇运载伤员尚在返航途中,伤员人数、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精确救护信息,早已通过数字化远程战伤信息获取系统传回后方“码头救护转运站”。
伤员还未靠岸,信息已传回岸基,这是此次卫勤演练的新景象。“一体化卫勤信息系统能录入伤员的个人医疗信息,包括病史、过敏史、住院史以及用药、检查记录等。每名伤员佩戴一个带有二维码的分类器,只要一扫,其个人资料、伤情、需要送往的救助地点等信息一目了然,并可同步传送后方。”舰队后勤部卫生处处长解汝庆告诉记者,该系统实现了各级卫勤机构之间伤员的信息共享,达到信息采集快速准确、存储安全稳定、交换便捷规范的效果,实现了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与保障的信息化、数字化和伤员流向的可视化、预知化。
记者看到,舰艇刚靠码头,医护力量、手术方案、转运车辆就按照预先设定程序迅速展开:伤员还没下舰艇,救护人员就用快速止血装置完成外部止血;担架队根据事先收到的信息,准确到达伤员所在舱室,按照舰用多功能伤员检伤分类马甲,仅用几分钟便完成了全部伤员的转运;在后勤指挥所的卫勤终端,伤员的救治、救护站的工作、药材器械的使用、伤员转运的去向等,清晰地呈现在指挥员眼前。
过去,该舰队由于战场信息感知滞后,无论是医疗救护还是药品物资补给,都无法准确及时地传至卫勤保障部队,导致准备工作无的放矢。这种“备与战”的错位、“前与后”的脱节,成为制约卫勤力量快速保障的“瓶颈”。“建设打仗型后勤,必须打造战场感知的‘千里眼’。”该舰队后勤部深入研究未来战争卫勤保障发展趋势,适应信息化作战特点打造数字化远程战伤信息获取系统,构建了“作战舰艇→医疗艇→海上医院船→救护直升机→后方医院”的岸海空一体化伤员立体救治与后送体系,实现“伤员未到信息先行、全程伴随”。
远程“悬丝诊脉”成新景
■高志文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中,写到孙悟空用“悬丝诊脉”之法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如今神话故事中的“悬丝诊脉”已经变成现实:国防科大学员自主研制的“基于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远程中医脉诊脉象分析诊疗系统”,实现了远程“望、闻、问、切”。
“悬丝诊脉”变现实,是医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开辟诊疗新通道的缩影。信息化战争,信息成为提升作战能力的第一要素。与之相伴,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也随之向信息主导制胜方向转化,在其基础之上的效能制胜、精确制胜、直达制胜、速度制胜等成为制胜关键词。具体到后勤保障,只有实现“粮草”与信息的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先行;“粮草官”首先要当好“信息官”才能“不绝粮道”,真正实现决胜千里。
未来战争,卫勤保障任务重、难度大、伤情伤类复杂。构建远程“诊脉”的信息之“丝”,进一步提高战场卫勤信息感知与响应能力,才能改变过去背靠背坐等保障的被动模式,让卫勤保障真正成为官兵生命的“保护神”、精神的“强心剂”。北海舰队后勤部建立远程战伤信息获取系统,向信息要保障力的探索启示我们:现代战场要善于多“织”这样诊脉的“丝”,才能构建起感知精确、响应灵敏的后勤保障信息网。